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初中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03:50
【摘要】: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数学课程内容和数学课程设计的新理念、新思想,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资源。数学教科书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数学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而成为影响数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评价又是数学教科书理论与实践中十分重要而又关键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的建构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地说,主要是分析和思考如下四个问题: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建构有什么特点?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在章节建构上存在哪些具体的异同点?教师、学生对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有什么看法?如何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数学教科书的质量进行评价? 本研究针对教科书及数学教科书的建构与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形成了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评价的理论框架,通过内容比较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调查分析数学教科书建构的特点及具体章节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以及使用者对教科书的认知,然后在分析相关因素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用模糊数学的方法来分析与评价数学教科书质量的模型。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167名数学教师、60名初中学生。设计和运用了四种工具通过静态证据收集和动态证据收集两种方式获取有关研究信息。定量的方法被用于分析从数学教科书中、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数据,以获得数学教科书建构及教师、学生对数学教科书评价的信息;定性的方法用于从问卷的问题回答中、课堂观察中、访谈中得到的一手资料,以分析和论证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评价中的特点与质量问题。 本研究得到若干主要的结论,它们从不同的层面对四个研究的问题作了回答。 对于问题1,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建构有什么特点?整体上说,是同中有异。 本研究通过对三种版本数学教科书的分析,发现共同点是: 1.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都是按归纳模式建构,这种模式属于描述性的建构取向,建构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基于《标准》的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而建构,是一种发现式的建构,力图改变一味的接受方式,不断地开放学习情景,采用批判式、探究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 2.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是采用螺旋上升与“混编”的形式组建教科书结构体系。 3.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是基于问题与理解之维进行建构。 4.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在文本信息的话语表达方式上发生了变革。 5.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高度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导引,倡导的是一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通过设置众多的数学活动栏目,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个恰当的问题空间。 虽然不同版本数学教科书在内容、结构、形式、功能上都体现着一些共同的理念和思想,但同中有异。发现差异点是: 1.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章节的设置(如北师版38章、华师版30章、人教版29章)、前言叙述风格、重要数学活动栏目设置、例习题配置、标识、插图、呈现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不同章节内容的编排次序有差异,每章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3.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在具体文字表达、语言叙述中也发现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同一个概念、同一个公式、同一个定理,每种版本处理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4.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章节之间衔接差异较大,习题编排数量上有差异。对于问题2,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在章节建构上存在哪些具体的异同点?得出的结论是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在章节建构上的共性与差异显著。 通过对三种版本数学教科书中三章内容的比较分析。发现: 1.三种版本的每章内容容量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相同,但都围绕着本章的核心概念、主要思想和方法来展现。 2.在重要的数学活动栏目设置中,三种版本共同设置的栏目是“例题、练习、习题及阅读材料”等。除此之外,不同版本开设的栏目不尽相同,强调的重心也不一样。 3.在插图(或表)的分布上,三种版本在不同章节上分布的密度不一样。 4.在关键词上,三种版本在某些章节中的核心关键词比较一致,如二次函数,在某些章节中比较分散,如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彼此强调的关键点不同。 5.在句型的分布上,问句在整个句型中所占比例都较高,从一个方面可以说明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都高度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6.在问题密度分布和源问题、靶问题上,三种版本在三章中密度、源问题、靶问题都有差异。 对于问题3,教师、学生对三种版本的数学教科书有什么看法? 结论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教科书在认知上存在着共性和一定的差异。 共性是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教科书有高度的认同感。从问卷1、问卷2、问卷3及访谈的不同视点、不同角度的调查中反映出。问卷调查1从具体与宏观两个方面要求教师对数学教科书进行评价,两种调查结果赋值排序后的结果一致,且两种结果是高度线性相关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问卷调查2中教师对数学教科书的印象的调查与问卷调查1的评价也基本相符,认同度也高,其理由与问卷调查1中对使用的数学教科书最满意的地方的回答接近。 差异主要体现在章节顺序和例习题设置和主要栏目、教学方式上,如有些教师认为章节结构合理、有些认为不合理;有些教师喜欢想一想、做一做、讨论、合作交流、参与式等栏目,有些不喜欢;有些认为例习题合适,但多数认为量少等,大多数学生认可教科书的教育价值。 对于问题4,如何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数学教科书的质量进行评价? 结论是科学的质量评价方法更加有利于形成数学教科书的正确认知观。 本研究建立了数学教科书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模型1(数学教科书质量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现行的三种版本数学教科书质量为北师版、人教版为好、华师版为中;利用模型2(数学教科书质量排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三种数学教科书的质量从优到劣的排序为:北师版、人教版、华师版。 本研究发现数学教科书显现出的革新趋势已成为数学教科书明显的写照,虽然革新的道路充满着曲折、争论与批判,但其宗旨是编写更加合用于师生使用的数学教科书。 本研究试图从一个广阔的角度去探讨数学教科书的建构与评价这一问题,并围绕这一中心目标,系统地阐述数学教科书建构及其相关概念的本真涵义,并通过哲学、文化、教育、数学、技术的角度的分析数学教科书建构的理论基础,通过具体的章节分析,梳理出一条数学教科书建构的技术路线,同时希望进行一定程度的评析,能为数学教科书建构理论与评价理论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春;;高中生物概念模型自主建构的思维训练之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7期

2 刘子云;蒋国平;;职业教育升学“立交桥”建构研究[J];职教论坛;2011年16期

3 吴光恒;;境外媒体宣传与中国形象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崔勤勤;;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建构探析[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5 朱华珍;;叙事思潮下大学生生涯咨询的理念与技术[J];职业时空;2011年08期

6 吕洪刚;;当代中国道德信仰问题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孔华;;让图式建构梅开二度——谈图式建构在英语完形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0期

8 迟成勇;;儒家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克勤;;论大学校长权力伦理价值体系的建构[J];求索;2011年06期

10 马建东;;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笃君;;浅析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建构[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何晶;;中国大众传媒对本土中产阶层的话语建构现象初探[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斌;;论图书馆品牌文化的构建[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廖海宏;;集合式网络词典中词条的文化信息建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胡翼青;;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学科建构的历史贡献[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潘建红;;我国当代创新文化的反思与建构[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7 王宏斌;;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孔云;;地理课程文化的批判与建构[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合家;;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和建构[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10 余丽;;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看和谐世界的建构[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明星;大陆数学教科书入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邵春波;建构“人化自然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苗正达;建构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N];光明日报;2000年

4 飞鸿;科利华放弃直销建构全国渠道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丁学梅 刘小燕;电视广告对文化建构的导向作用[N];中华新闻报;2000年

6 张铎;尽快建构投资者与经理人的信用[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7 萧瑞麟;世界名企善用“心灵地图建构法”[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8 刘武俊;信用的缺失是个悲剧[N];检察日报;2000年

9 艾克斯(不自由撰稿人);“建构”科学新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武毅英;如何建构质量保证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定强;初中数学教科书建构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4 王英伟;社会工程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5 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7 秦海霞;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05年

8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安平;性别平等的法律建构[D];苏州大学;2004年

10 吕颖;反思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莉;我国信用体系的建构与政府职能[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颖;课堂交往中的学生人格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庞瑞红;民办中学学生管理制度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刚;我国行刑体系中社区矫正的理性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5 邹涛;历史学习策略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瑾茹;空间建构理论方法在我国建筑教学中的探索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罗文伟;我国普通高校成人学习指导体系建设的反思与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垂青;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建构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晋;论转型时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杨经葵;论中等职业学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23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623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c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