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14:01
【摘要】: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公共生活领域的逐渐扩大,公共交往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现代社会是多元主体共生共存共享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公民具备高度的公共参与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接班人,“少年强中国梦”,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激发高中生的公共参与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责任和公共参与美德,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公民,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三所学校的高中生进行抽样检查。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参与热情与能力不匹配,参与欲望与效果不对等;具备一定的公共参与权利意识,但参与渠道不畅通;担当不够,公共参与责任意识薄弱;渗杂私利,知行不一,公共参与美德呈现两极分化现象。通过对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进行差异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高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是否为学生干部的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家庭居住地的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困境主要有:学校教育对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功能缺位;家庭教育对子女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异化;传统文化向内性阻碍公共参与意识的养成。本研究最后探讨了高中生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路径,提出一要切实发挥学校教育对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主战场作用: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支撑公共参与意识培育;变革教学方式构建活动课堂模拟参与场域;丰富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公共参与课外实践;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激励公共参与意识长效发展。二是在家庭教育中筑牢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根基:以家庭熏陶作用促进子女的道德教化;改变教养方式,变“圈养”为“放养”;“知行合一”,做子女参与的好榜样。三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的成效:利用新媒体开辟公共参与的新渠道;积极完善高中生社会参与促进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公共参与德行。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涵;杨淑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德育中公共意识的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5年31期

2 高原;;论公共参与教育治理的公益性危机——利益分析框架的构建与利益问题的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年08期

3 孙静静;;公共参与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创新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4 张善根;李峰;;法治视野下公民公共参与意识的多因素分析——基于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方法学;2015年02期

5 刘俊峰;;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微观环境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6 吴庆;;青年公共参与的兴起和参与原因探析[J];青年探索;2012年01期

7 郑素娟;孟亚明;;公民社会视阈下推动女性公共参与的路径探索[J];兰州学刊;2011年09期

8 李艳霞;;影响公共参与强度的主体性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11年01期

9 陈付龙;龙溪虎;;我国公共意识生成的图式分析[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10 陈付龙;;中西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辨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霞;当代中国女性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熊孝梅;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雁南;思想政治学科对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2 赵文静;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年

3 刘慧;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4 谢颖;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的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5 宋芳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

6 张芳;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

7 徐晓燕;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教育引导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8 李丽群;高中生公共责任意识培养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9 范李明;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公民参与及其教育路径[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邓婕;初中生公共意识的现实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547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6547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b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