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0-05-13 00:07
【摘要】: 公平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当前社会成员正义感缺失较为普遍,影响到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因此,培育大、中学生的正义感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回应现实的重要课题。 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关于正义感培育的研究,多从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或正义伦理的应然要求看待正义感培育的重要性,从正义感缺失的现状中寻求相应的培育内容、途径。这种研究方式无法综合多种培育因素,不能对当前社会正义感缺失作出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回应。 本文以“正义感培育”为考察对象,立足于大、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实践,通过实证调查大、中学生正义感及其培育的现状,探讨目前正义感培育困境,努力从多维度、多层面提出积极有效的培育对策。具体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首先从大、中学生道德实践中认识其正义感的现状。故本文从受教育者主体的角度提出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说。大、中学生正义感之实践,主要受制于实践主体的正义观和实践主体的实践内容倾向。以下几个方面的正义观对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产生普遍和重要影响,包括:关于正义美德的普世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正义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观和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所持有的正义观。文中还介绍了罗尔斯的体现公平正义价值的正义观,因为它对我们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此外,因为正义感实践的主体是大、中学生,所以他们的主体性特征渗透在正义感实践内容里,具体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及评价等方面。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论探讨,不仅为调查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的现状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分析调查结果、探讨培育对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发放问卷对800名大、中学生的正义感现状进行调查。获得结论表明:部分大、中学生对正义、正义感缺乏应有的基本认识;正义情感的激发受到抑制;在行为选择中正当原则的要求被忽视;正义评价的方法和内容较少理性化。此外还就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正义感实践的现状做了比较。 再次,从现状调查中分析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和抑制因素,这是本研究的难点。从过程看,正义感培育的困境包含正义感形成及强固两方面,即体现为正义品质从无到有,从有到进一步获得强化、巩固的过程中;从机制看,正义感培育的抑制因素体现在道德实践的主体、客体和环体的相互作用中。据于正义感的相关理论和实证调查的结果,本文分别从政治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管理因素、文化传播因素及社区、学校和家庭因素,分析目前存在的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困境及制约因素。 最后为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通过介绍多学科视域中的正义感培育理论,指导思考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的路径。本研究认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大、中学生正义感培育起奠基作用;社区生活为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提供示范和锻炼机会;社会保障和社会控制是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的重要推动力;自我道德状况构成大、中学生正义感实践的调阀门;网络虚拟环境为大、中学表达正义感提供新手段和新方式。本文还就以上几方面结合调查数据,提出了形成、强固正义感品质的具体培育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G631
本文编号:2661043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G63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青山;;中学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沈阳市于洪区中学团建工作调研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1年10期
2 陈玉照;陈国先;;基于政治学科视角的高中生公平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3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璐;公民正义品质培养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敏;大学生对社会不公信息的判别及接受状况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2 原少茹;当代大学生处理社会不公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61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66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