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影响全球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棘手问题。学校是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提升的“主渠道”。锻炼意向是决定个体身体活动行为生成的核心因素。本研究以“场动力理论”为研究视角,整体探究学校体育环境、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深入把握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深层次规律,为提升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支持。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在样本抽取方面,采取分层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抽取陕西省29所初中2406名初中生。在数据分析方面,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学校体育制度环境问卷、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问卷和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运用相关分析对各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因果模型的路径,验证结构方程模型;运用线性回归分析,从整体上分析学校体育环境不同维度、锻炼意向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影响身体活动不同因素对身体活动影响力的大小,验证回归方程模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和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系数显示,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对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相关系数来看,“教育制度”与身体活动的相关性高于“政策执行”。路径系数显示,学校体育制度环境的两个维度均对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与0.14,且达到统计显著(p0.001),表明“教育制度”对于身体活动的影响作用更大。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和锻炼意向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互相影响。路径系数显示,“教育制度”与“政策执行”均与锻炼意向之间具有相互影响作用,其影响值分别为0.15和0.19,“政策执行”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大于“教育制度”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和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正向影响身体活动,“教育制度”与锻炼意向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大于“政策执行”与锻炼意向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锻炼意向与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系数以及路径系数均显示,锻炼意向可以显著正向影响身体活动(p0.001),路径系数为0.34。(2)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系数与路径系数均显示,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对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其中,“同学朋友支持”、“体育课程”与“锻炼机会”3个维度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系数更高。路径系数显示,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各维度均对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4、0.04、0.23、0.17和0.15。“同学朋友支持”、“体育课程”与“锻炼机会”3个维度对身体活动更具有预测作用。学校社会环境和锻炼意向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与路径分析显示,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从相关程度来看,“同学朋友支持”、“教师支持”和“锻炼机会”三个变量与锻炼意向的交互影响较“社会规范”和“体育课程”与锻炼意向的交互影响更高。路径分析表明,“同学朋友支持”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最大,其余依次为“体育课程”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教师支持”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社会规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锻炼机会”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和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两两项目之间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同学朋友支持”、“锻炼机会”和“体育课程”维度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系数更高。(3)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与路径分析显示,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对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时空条件”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较“场地经费”更高。从路径分析来看,“时空条件”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影响大于“场地经费”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影响,且都达到了十分显著水平。学校社会物质环境和锻炼意向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与路径系数表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双向互相影响。从相关程度来看,“时空条件”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更高。路径系数显示,“时空条件”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大于“场地经费”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和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身体活动水平的皮尔森相关系数表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对初中生身体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时空条件”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系数较“场地经费”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更高。(4)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锻炼意向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皮尔森系数显示: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和锻炼意向均对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1)。相关系数显示,锻炼意向和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与初中生身体活动的相关性更大。学校体育环境和锻炼意向的皮尔森相关系数显示: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互相影响。从相关程度来看,学校体育社会环境维度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作用最大,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作用次之,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作用最小。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在未加入交互项时,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影响力依次递减;加入交互项时,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之间具有交互影响作用;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制度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力依次递减,其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从加入锻炼意向与学校体育环境各维度交互项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系数上看,模型拟合指标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说明该模型拟合结果较好,符合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证实初中生身体活动由初中生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环境以及锻炼意向和学校体育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人口学变量对学校体育环境、锻炼意向和初中生身体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年级、性别与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和学校位置与学校体育制度环境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性别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和学校位置与锻炼意向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学校位置与身体活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和性别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年级、学校位置、性别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年龄与学校体育社会环境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年级、学位位置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和年龄与学校体育物质环境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学校体育环境和锻炼意向均对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显示,“教育制度”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力高于“政策执行”;“同学朋友支持”、“体育课程”与“锻炼机会”对身体活动更具有预测作用;“时空条件”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影响大于“场地经费”。(3)学校体育环境与锻炼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路径系数显示,“政策执行”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大于“教育制度”;同学朋友支持”、“教师支持”和“锻炼机会”与锻炼意向的交互影响较大;“时空条件”与锻炼意向的相互影响大于“场地经费”。(4)学校体育环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可以显著正向影响身体活动。路径系数显示,“教育制度”与锻炼意向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较“政策执行”与锻炼意向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更大;“同学朋友支持”、“锻炼机会”和“体育课程”较“教师支持”和“社会规范”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较高;“时空条件”较“场地经费”与锻炼意向的交互作用与身体活动的相关程度更高。(5)在未加入交互项时,各变量对身体活动影响力大小表现为: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社会环境学校体育制度环境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在加入交互项时,交互作用对身体活动影响力大小表现为: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社会环境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物质环境锻炼意向×学校体育制度环境,路径系数均显著。(6)“场动力理论”可有效解释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生成的内在机制。初中生身体活动由初中生锻炼意向、学校体育环境以及锻炼意向和学校体育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
【学位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33.96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图

本研究理论模型图

-1调查学校区域分布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可雷;平杰;;回归原点的反思:学校体育科学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3 林天皇;;影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因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年08期
4 夏俊彪;;体育活动能力模型构建及对运动参与的影响——以上海、南京部分中小学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5 郭可雷;;青少年体育研究的理论、视角、方法和内容述评[J];体育学刊;2015年04期
6 司琦;苏传令;Kim Jeongsu;;青少年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7 王鲜;娄晓民;孙经;王瑞娟;郭蔚蔚;李岚;;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06期
8 陈新林;莫传伟;徐谦;刘凤斌;侯政昆;丘振文;李先涛;;整群随机试验的设计、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年06期
9 陈昂;;儿童体力活动动机研究的10大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10 李新;王艳;李晓彤;李东峰;孙春;谢敏豪;王正珍;;青少年体力活动问卷(PAQ-A)中文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董如豹;社会生态学模型视角下美国和新西兰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2 陈培友;社会生态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3 戈莎;生态因素对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王淑康;城市社区老年人规律体育活动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探索及健康干预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曹佃省;理论导向的青少年健康锻炼行为干预促进[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文博;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的关系—自我认同和锻炼承诺的增值贡献[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罗敦雄;学校体育政策执行阻滞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黎凯;北京市中小学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
2869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6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