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04:38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文学教育逐步恢复了它在语文学科中的应有地位。在历经“世纪末尴尬”后,人们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它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建设和落实上。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成为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作为语文课程内容必要组成部分的文学课程内容,自然获得了研究的重要契机。 在此背景下,我开展了文学课程内容的研究。一方面,文学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研究文学课程内容,是落实新课改理念,推进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以往文学课程内容的研究,但多集中在文学知识体系的探究上,少有从课程论的角度,对文学课程的目标进行审视,并从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上展开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课程论视角出发,以分拨文学和文章、文学教学和文章教学为逻辑起点,从课程与教材两个层面落笔,对文学阅读教学和文学写作教学两个领域的实然状况进行了事实性质的研究,探究已有文学课程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影响如何等问题,并试图建构理想的文学课程内容模型,对解决“文学应该教什么”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看法和意见。 本论文主体内容共六章,第一章带有引论性质,第二至第三章以课程为视角,对文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析;第四至六章以教材为视角对文学课程内容要素作出探讨。 第一章依循“文学教育-文学课程-语文科文学课程-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的逻辑脉络,步步逼近本研究的课题:语文科文学课程内容。首先,从辨析“文学教育”的概念入手,根据我国文学教育研究的实际,建构了文学教育研究的坐标系;其次,分析了文学课程存在形态:独立文学课程和非独立文学课程,显性文学课程与隐性文学课程;再次,分析了语文学科中文学课程与语言课程的关系,提出语文科文学课程具有“语言学习”通道的特点;最后,在探讨文学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关联性出发,建构了文学课程的内容要素分析框架。该框架分两个级别,第一级别是在总课程目标指引下的文学阅读课程内容和文学写作课程内容,第二级别是在三个分目标——认知性目标、文学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引导下的文学课程内容的三个要素:知识、“定篇”和活动。文学课程内容要素分析框架中的课程目标与《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设计中的“三个维度”原则上是一致的。 第二章至第三章,以课程为视角,对文学课程内容作出探讨。分别以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两个教学领域为考察对象,分析它们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试图寻找实现文学课程目标的“理想的”课程内容。总体而言,它们都强调对现状的批判、对问题的揭示,因而带有强烈的反思色彩。 第二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类文学阅读”,指出它混淆文学阅读和文章阅读,造成了文学阅读和文章阅读“两败俱伤”的弊端,提出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应当分立,而分立后的文学阅读应当在“可教性”和“可学性”方面作出探讨,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 第三章则以批判“小文人语篇”的写作教学入手,强调区别文学写作教学与文章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讨论分析了我国文学教学和写作教学领域中文学写作之所以长期处于“两不沾”状态的原因,重估了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分析了文学写作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至第六章,以教材为视角,对文学课程内容要素作出探讨。总体而言,它们偏重于课程内容的理想建构。依照前面的分析,文学课程在审美性总目标之下,可以分出三种子目标,分别为认知性目标、文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与此对应,文学课程的内容要素分别为文学知识、文学“定篇”和文学活动。这三章分别对这三种要素作出探讨,并分析它们与对应子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以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为考察对象,对已经纳入语文课程的文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课程目标,探讨文学知识与认知性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在主体内容上,该章先系统梳理了文学知识形态变迁历程,然后把文学知识问题聚焦于两个点:一是文学知识类型,一是文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前者在分析“学术文学知识”和“学校文学知识”之关系,概括现有文学知识之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学知识形态转换的模型。后者既梳理了文学知识的变迁历史,又扫描了国外文学知识呈现的趋势,纵横结合,提出了强调知识“三重关联”的文化生态设计理念。 第五章以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定篇”为考察对象,对已经纳入语文课程的文学“定篇”展开过程性研究,分析其选择、组合和阐释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课程目标,考察文学“定篇”与文学性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定篇”选择问题上,先概括文学定篇的特点,然后指出文学定篇的筛选过程与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之关系,最后提出了定篇选择标准的两种基本模式:目标模式和情境模式;在“定篇”的组合问题上,先提出了独立定篇和要素定篇分类,然后从组合类型和结构关系两个维度对“要素定篇”的组合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组合类型上,提出了三种基本组合类型和两种拓展组合类型;在结构关系上,区分了强力场型、弱力场型和中间型三种单元,并按课程内容所受单元整体的影响,提出了场依附型、场独立型和中间型三种关系模式。在“定篇”的阐释问题上,先分析了文学定篇的三种阐释形态:价值化、知识化和活动化;次概括了文学定篇的社会学、文艺学、语言学、文章学、阅读学等五种取向,最后归纳了文学定篇的三种阐释模式:规训模式、对话模式和教化模式。 第六章以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活动为考察对象,对已经纳入语文课程的文学活动展开本体性探讨,分析它的各种类型及其功能,并结合课程目标,考察文学活动与表现性课程目标之关系。在主体内容上,该章先提出活动文学教育的理念,分析文学活动的本体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活动文学教育”的课程框架。然后把文学活动问题的探讨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活动的类型与功能,一是文学活动的课程设计。前者,依据对象形态不同,把文学活动分为实物型、交往型和媒体型三种活动,剖析了它们各自的功能,并作了内容目标有效陈述的研究。后者,引入了“活动式文学课文”的概念,提出了活动式文学课文的辅助型和独立型设计模式,并探讨了活动式文学课文和叙述式文学课文、活动式文学课文和练习系统的优化组合问题。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633.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1节 研究缘起
        1.1 为什么要研究文学教育
        1.2 为什么要研究文学课程内容
    第2节 已有研究综述
        2.1 语文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2.2 文学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第3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的问题
        3.2 研究的意义
        3.3 基本概念的解释
        3.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学课程研究的基本定位
    第1节 文学教育研究的空间
        1.1 “文学教育”的歧见与本相
        1.2 文学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
        1.3 文学教育研究的三种模式
        1.4 文学教育研究的坐标系
    第2节 文学课程的存在形态
        2.1 独立文学课程与非独立文学课程
        2.2 显性文学课程与隐性文学课程
    第3节 语文科文学课程的特点
        3.1 语文科文学课程的功能分类
        3.2 语文科文学课程与语言课程的关系
    第4节 课程目标观照下的文学课程内容
        4.1 目标错位与内容异化
        4.2 单维目标与文学课程内容
        4.3 三维目标与文学课程内容
        4.4 内容要素分析框架概述
上篇:课程层面的研究
    第二章 困境与出路:文学阅读课程内容探讨
        第1节 “类文学”阅读教学批判
            1.1 “类文学”阅读教学的表现
            1.2 “类文学”阅读教学的弊端
            1.3 “类文学”阅读教学的成因
        第2节 “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之辨
            2.1 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的区别
            2.2 国外分类阅读教学的启示
        第3节 从“文学阅读教学”到“文学阅读能力教学”
            3.1 文学阅读教学:误区中的反思
            3.2 文学阅读可教性因素分析
            3.3 文学阅读可学性因素分析
    第三章 在反思中构建:文学写作课程内容分析
        第1节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批判
            1.1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表现
            1.2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弊端
            1.3 “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成因
        第2节 “文学写作教学”与“文章写作教学”之辨
            2.1 “文学写作”与“文章写作”的区别
            2.2 国外分类写作教学的借鉴
        第3节 文学写作教学的缺失与构建
            3.1 文学写作教学的结构性缺失
            3.2 文学写作教学缺失的隐性逻辑
            3.3 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与目标定位
下篇:教材层面的研究
    第四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第1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知识的形态演变
            1.1 传统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1.2 现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1.3 当代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知识
        第2节 语文教材中呈现的文学知识
            2.1 文学知识的基本分类框架
            2.2 文学知识类型的新探索
            2.3 文学知识形态转换模型简说
        第3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知识的呈现
            3.1 文学知识呈现方式变迁
            3.2 国外文学知识呈现的趋势
            3.3 文化生态设计:文学知识呈现的新理念
    第五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定篇”
        第1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选择
            1.1 文学“定篇”的特点
            1.2 文学经典化与“定篇”的选择
            1.3 文学“定篇”选择标准建构
        第2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组合
            2.1 文学“定篇”的存在方式
            2.2 文学“定篇”的组合类型
            2.3 文学“定篇”组合的关系模式
        第3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定篇”的阐释
            3.1 文学“定篇”的阐释形态
            3.2 文学“定篇”的阐释取向
            3.3 文学“定篇”的阐释模式
    第六章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活动
        第1节 倡导“活动文学教育”的理念
            1.1 问题的提出
            1.2 “活动”与文学教育
            1.3 “活动文学教育”的课程框架
        第2节 语文教材中设计的文学活动
            2.1 文学活动的性质
            2.2 文学活动的类型与功能
            2.3 文学活动的内容目标陈述
        第3节 语文教材中文学活动的设计
            3.1 “活动式文学课文”概念的引入
            3.2 活动式文学课文的特点与设计模式
            3.3 活动式文学课文的优化组合
代结语:构建完整的文学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秀全;;激活小说阅读兴趣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文学教育(中);2012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付云;初中古诗文教材选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学工;高中文言课文意义误读归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娜;从高中语文课程文件的演变看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丹萍;高中古诗词课程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蒋婷汝;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菁;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文学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5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85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