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香港语文教育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4 21:25
香港是一個典型的跨文化、跨語境的多元文化社會。本文以國際化的视野,從香港现实需求和未来發展的角度,连用歷史研究法,文献資料分析法和调查法,对殖民地以来香港各歷史階段語文教育政策的(?)革與演變進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对香港歷届政府在語文教育政策上作出决策的動機及推行策略的背景和原因進行了縱深的分析,重點理清了跨文化語境下香港語文教育的特點及發展轨迹;剖析了跨文化語境下外來語和民族語、民族通用語(普通話)和母語(方言)、教學語言和生活語言的關係;阐明了教學語言標準化、规範化在多元文化語境中的重要地位及在香港未来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確立了中文以普通話爲教學語言的雙語體系的基本框架及重構雙語教學體系的政策走向。本文第一部分以香港目前法定語文的二元結構及“两文三語”政策使用现状作爲基本依據,分析總結香港語文跨語境的特點,梳理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複雜性,解讀跨文化語境下香港教育界对語文教育認識的误區,以及建構规範化雙語教學體系的必要性。本文第二部分具體分析殖民統治語境下的香港語文教育政策:以英國於1840年强行占據香港至1997香港結束殖民統治的歷史爲脉絡,对殖民地語境下香港語文政策由“重英轻中...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题的提出
(一) 重新解讀對語文教育的認识
(二) 對語文教育政策造行梳理和總結
二、研究背景
(一) 法定語文的二元結構
(二) 語文使用的多元化
三、語文教育政策研究現状
四、概念界定
(一) 香港語文
(二) 跨文化
(三) 語境
(四) 跨文化教育
(五) 普通話
(六) 方言
(七) 港式中文
五、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殖民统治語境下的香港語文教育政策 #1
一、推行英文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断裂
(一) 殖民地初期(1840-1900)
(二) 殖民地中期(1901-1941)
(三) 殖民地後期(1945-1997)
二、洋務运动與英文教育政策的建立
三、本土文化的張力與中英語文教育政策的转變
(一) 教育局成立中文教育组
(二) 开始積極创辦中文學校
(三) 公佈《賓尼報告書》
四、殖民地語境下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特點
(一) 具有强烈的英國资本主義教育性質
(二) 具有鲜明的英殖民地管理特點
(三) 具有浓厚的實用主義色彩
第三章 後殖民語境下的香港語文教育政策
一、香港中文大學與《法定語文條例》
二、《教育政策白皮書》與教學語言
三、法定語文及教學語言
(一) 在教育方面存在雙重標準
(二) 在就业方面存在歧视
(三) 在公務方面存在語言霸權
(四) 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误區
四、後殖民語境下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特點
(一) 功利的调和性
(二) 應急的模糊性
第四章 香港回归後語文教育政策的转變
一、歸屬變更對語文教育政策的影響
(一) 大力推行"母語教學"
(二) 努力提高"兩文三語"能力
二、母語教學政策與中英分流
(一) 母語教學的學習效果
(二) 母語教學的標簽效應
(三) "中英分流"争論的盲點
三、"兩文三語"政策解構
(一) 立法層面的政策解構
(二) 执行層面的政策解構
四、香港回歸後語文教育政策的特點
(一) 有一定原則的靈活性
(二) 有一定方向的實用性
(三) 有一定缺陷的操作性
第五章 转型时期語文教育政策的調整與走向
一、香港語文教育政策调整的社會背景
(一) 提高中文應用水平是香港末來人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 提高中文應用水平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 提高中文應用水平是提升全民族國際交際功能的必然要求
二、香港語文教育政策调整的现實基礎
(一) 從語言本身的語音、辭彙、語法结構看
(二) 徒語言本身最基本的交流與沟通功能看
(三) 從語言學習和教學本身的规律看
三、關於文化衡突的擔憂
(一) 語言是中性的
(二) 語言没有高低之分
(三) 营造和諧的語言生活
(四) 普通話爲漢語言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四、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發展走向
(一) 對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現状的反思
(二) 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法據思考
(三) 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
(四) 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體系架構
参考文献
後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香港书面汉语句法变异:粤语的移用、文言的保留及其他[J]. 石定栩,王灿龙,朱志瑜. 语言文字应用. 2002(03)
[2]内地与香港的语言变异和发展[J]. 何自然,吴东英. 语言文字应用. 1999(04)
[3]香港粤语与香港文化的关系[J]. 梁莉莉. 方言. 1997(03)
本文编号:2997960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题的提出
(一) 重新解讀對語文教育的認识
(二) 對語文教育政策造行梳理和總結
二、研究背景
(一) 法定語文的二元結構
(二) 語文使用的多元化
三、語文教育政策研究現状
四、概念界定
(一) 香港語文
(二) 跨文化
(三) 語境
(四) 跨文化教育
(五) 普通話
(六) 方言
(七) 港式中文
五、研究思路與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殖民统治語境下的香港語文教育政策 #1
一、推行英文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断裂
(一) 殖民地初期(1840-1900)
(二) 殖民地中期(1901-1941)
(三) 殖民地後期(1945-1997)
二、洋務运动與英文教育政策的建立
三、本土文化的張力與中英語文教育政策的转變
(一) 教育局成立中文教育组
(二) 开始積極创辦中文學校
(三) 公佈《賓尼報告書》
四、殖民地語境下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特點
(一) 具有强烈的英國资本主義教育性質
(二) 具有鲜明的英殖民地管理特點
(三) 具有浓厚的實用主義色彩
第三章 後殖民語境下的香港語文教育政策
一、香港中文大學與《法定語文條例》
二、《教育政策白皮書》與教學語言
三、法定語文及教學語言
(一) 在教育方面存在雙重標準
(二) 在就业方面存在歧视
(三) 在公務方面存在語言霸權
(四) 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误區
四、後殖民語境下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特點
(一) 功利的调和性
(二) 應急的模糊性
第四章 香港回归後語文教育政策的转變
一、歸屬變更對語文教育政策的影響
(一) 大力推行"母語教學"
(二) 努力提高"兩文三語"能力
二、母語教學政策與中英分流
(一) 母語教學的學習效果
(二) 母語教學的標簽效應
(三) "中英分流"争論的盲點
三、"兩文三語"政策解構
(一) 立法層面的政策解構
(二) 执行層面的政策解構
四、香港回歸後語文教育政策的特點
(一) 有一定原則的靈活性
(二) 有一定方向的實用性
(三) 有一定缺陷的操作性
第五章 转型时期語文教育政策的調整與走向
一、香港語文教育政策调整的社會背景
(一) 提高中文應用水平是香港末來人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 提高中文應用水平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 提高中文應用水平是提升全民族國際交際功能的必然要求
二、香港語文教育政策调整的现實基礎
(一) 從語言本身的語音、辭彙、語法结構看
(二) 徒語言本身最基本的交流與沟通功能看
(三) 從語言學習和教學本身的规律看
三、關於文化衡突的擔憂
(一) 語言是中性的
(二) 語言没有高低之分
(三) 营造和諧的語言生活
(四) 普通話爲漢語言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四、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發展走向
(一) 對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現状的反思
(二) 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法據思考
(三) 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
(四) 香港語文教育政策的體系架構
参考文献
後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香港书面汉语句法变异:粤语的移用、文言的保留及其他[J]. 石定栩,王灿龙,朱志瑜. 语言文字应用. 2002(03)
[2]内地与香港的语言变异和发展[J]. 何自然,吴东英. 语言文字应用. 1999(04)
[3]香港粤语与香港文化的关系[J]. 梁莉莉. 方言. 1997(03)
本文编号:2997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997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