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3 18:08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做为核心任务,而不是执著于对“标准答案”的追求。非期待答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回避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有了非期待答案课堂才有了“生命”。本研究试图围绕非期待答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非期待答案是什么?这是本研究一开始便要讨论的问题。由于非期待答案主体的复杂性,在本研究中将“非期待答案”理解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交往对话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时已经预设或者潜在一个其可以理解、接受的答案或答案域,并期待学生呈现的答案能够与此符合,当学生的答案超出了教师期待的或者潜在的答案或者答案域时,就称为非期待答案。通过对概念的界定、内涵的分析、相关问题的厘清,分析非期待答案所具有的教育学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非期待答案促使课堂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为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找到可实践的方法,为了解课堂交往与对话提供了全新视角;从实践意义上讲,非期待答案揭开虚假课堂交往与对话的外衣,为促进学生的多元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非期待答案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非期待答案之后就必须探究的问题。那么,我们要回归教学过程的本真,讨论教师和学生通...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非期待答案是什么
一、研究缘起
(一) 对非期待答案的困惑与疑问
(二) 对非期待答案研究的契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非期待答案”概念由来
(二) “非期待答案”概念内涵
(三) “非期待答案”概念厘清
三、教育学意义
(一) 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促使课堂教学从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二) 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为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找到可实践的方法
(三) 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为了解课堂交往与对话提供了全新视角
(四) 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促进学生的多元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 侧重于教师角度的相关研究:提问策略与教育机智
(二) 关注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教育交往中的对话教学
(三) 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
(一) 方法维度
(二) 具体方法
六、难点和新意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论文的新意
七、纲目架构
第二章 非期待答案的产生
一、由非期待答案揭示的期待分离
(一) 非期待答案是教与学过程对接的冲突
(二) 非期待答案是教与学过程的期待分离
(三) 通过非期待答案达成教与学的相互理解
二、非期待答案产生于师生同“客体世界”对话的冲突
(一) 教师同客体世界的对话
(二) 学生同客体世界的对话
(三) 师生同“客体世界”对话的冲突
三、非期待答案产生于师生同“他者”对话的冲突
(一) 教师同课堂中他者的对话
(二) 学生同课堂中他者的对话
(三) 师生同“他者”对话的冲突
四、非期待答案产生于师生同“自身”对话的冲突
(一) 教师同自身的对话
(二) 学生同自身的对话
(三) 师生同“自身”对话的冲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期待答案的消解
一、通过非期待答案的控制与服从
(一)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控制
(二)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服从
二、通过非期待答案的对抗与磋商
(一)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对抗
(二)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磋商
三、通过非期待答案的竞争与合作
(一)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竞争
(二)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非期待答案的评价
一、对非期待答案的价值判断
(一) 体现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合理性
(二) 体现教学交往过程的合理性
(三) 体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合理性
二、对非期待答案评价的方法
(一) 对非期待答案评价的依据
(二) 非期待答案的四层次八水平
(三) 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实践
三、非期待答案评价的过程
(一) 在理解和体验中评价非期待答案
(二) 在对话和互动中评价非期待答案
(三) 在生成和建构中评价非期待答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非期待答案的指导
一、正确对待非期待答案
(一) 倾听非期待答案
(二) 理解非期待答案
(三) 对话非期待答案
(四) 反思非期待答案
二、有效引导非期待答案
(一) 期待非期待答案——寻找课堂灵动的生成
(二) 评价非期待答案——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 鼓励非期待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积极实践非期待答案
(一) 非期待答案课堂实验实践设计
(二) 非期待答案课堂实验结果分析
(三) 非期待答案课堂实验结论和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一:师生课堂问答行为观察记录表(样表)
附件二:中学生创造力倾向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评量表(样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标准的答案与被框架的思维[J]. 陈方. 杂文选刊(上旬版). 2010(02)
[2]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林崇德,胡卫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加工[J]. 刘建华. 中国民族教育. 2010(01)
[4]把握来自学生数学课堂的“错误”信息[J]. 卓娇美. 考试周刊. 2009(25)
[5]由“标准”答案迷失而想到的[J]. 王若林. 网络科技时代. 2008(21)
[6]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J]. 朱唤民. 语文教学之友. 2008(08)
[7]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J]. 郭学谟. 琼州学院学报. 2008(03)
[8]“学生角色”内涵的历史考察[J]. 姚桃林. 龙岩学院学报. 2008(02)
[9]教师:夹缝中的行动者[J]. 常亚慧. 当代教师教育. 2008(01)
[10]走向对话教育——论学校教育中引进“对话”视点的意义[J]. 池野正晴,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1)
博士论文
[1]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 张光陆.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对话语域下的课堂提问研究[D]. 黄伟.上海师范大学 2008
[3]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 康伟.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80681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非期待答案是什么
一、研究缘起
(一) 对非期待答案的困惑与疑问
(二) 对非期待答案研究的契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非期待答案”概念由来
(二) “非期待答案”概念内涵
(三) “非期待答案”概念厘清
三、教育学意义
(一) 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促使课堂教学从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
(二) 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为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找到可实践的方法
(三) 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为了解课堂交往与对话提供了全新视角
(四) 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促进学生的多元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 侧重于教师角度的相关研究:提问策略与教育机智
(二) 关注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教育交往中的对话教学
(三) 从学生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学生的主体性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
(一) 方法维度
(二) 具体方法
六、难点和新意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论文的新意
七、纲目架构
第二章 非期待答案的产生
一、由非期待答案揭示的期待分离
(一) 非期待答案是教与学过程对接的冲突
(二) 非期待答案是教与学过程的期待分离
(三) 通过非期待答案达成教与学的相互理解
二、非期待答案产生于师生同“客体世界”对话的冲突
(一) 教师同客体世界的对话
(二) 学生同客体世界的对话
(三) 师生同“客体世界”对话的冲突
三、非期待答案产生于师生同“他者”对话的冲突
(一) 教师同课堂中他者的对话
(二) 学生同课堂中他者的对话
(三) 师生同“他者”对话的冲突
四、非期待答案产生于师生同“自身”对话的冲突
(一) 教师同自身的对话
(二) 学生同自身的对话
(三) 师生同“自身”对话的冲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期待答案的消解
一、通过非期待答案的控制与服从
(一)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控制
(二)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服从
二、通过非期待答案的对抗与磋商
(一)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对抗
(二)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磋商
三、通过非期待答案的竞争与合作
(一)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竞争
(二) 通过非期待答案的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非期待答案的评价
一、对非期待答案的价值判断
(一) 体现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合理性
(二) 体现教学交往过程的合理性
(三) 体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合理性
二、对非期待答案评价的方法
(一) 对非期待答案评价的依据
(二) 非期待答案的四层次八水平
(三) 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实践
三、非期待答案评价的过程
(一) 在理解和体验中评价非期待答案
(二) 在对话和互动中评价非期待答案
(三) 在生成和建构中评价非期待答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非期待答案的指导
一、正确对待非期待答案
(一) 倾听非期待答案
(二) 理解非期待答案
(三) 对话非期待答案
(四) 反思非期待答案
二、有效引导非期待答案
(一) 期待非期待答案——寻找课堂灵动的生成
(二) 评价非期待答案——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 鼓励非期待答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积极实践非期待答案
(一) 非期待答案课堂实验实践设计
(二) 非期待答案课堂实验结果分析
(三) 非期待答案课堂实验结论和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件一:师生课堂问答行为观察记录表(样表)
附件二:中学生创造力倾向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评量表(样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标准的答案与被框架的思维[J]. 陈方. 杂文选刊(上旬版). 2010(02)
[2]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林崇德,胡卫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加工[J]. 刘建华. 中国民族教育. 2010(01)
[4]把握来自学生数学课堂的“错误”信息[J]. 卓娇美. 考试周刊. 2009(25)
[5]由“标准”答案迷失而想到的[J]. 王若林. 网络科技时代. 2008(21)
[6]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J]. 朱唤民. 语文教学之友. 2008(08)
[7]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J]. 郭学谟. 琼州学院学报. 2008(03)
[8]“学生角色”内涵的历史考察[J]. 姚桃林. 龙岩学院学报. 2008(02)
[9]教师:夹缝中的行动者[J]. 常亚慧. 当代教师教育. 2008(01)
[10]走向对话教育——论学校教育中引进“对话”视点的意义[J]. 池野正晴,钟启泉.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1)
博士论文
[1]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 张光陆.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对话语域下的课堂提问研究[D]. 黄伟.上海师范大学 2008
[3]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 康伟.陕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80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308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