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就业歧视法的举证责任分配研究
本文关键词:反就业歧视法的举证责任分配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存在于我国各个行业中的就业歧视现象逐渐突显。面对诸如此种不公平现象,为充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快速、稳定发展经济,我国有关法律部门加大了对反就业歧视法律的研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这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迈出了关键一步。但是,于就业歧视立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具体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上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在未付诸于诉讼之前,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相比,已是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依据上述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的分配的规定,则势必会加重就业者对举证不能所需承担的后果,而就业者只有在直接歧视当中才能较为容易的举证,在间接歧视当中,由于自身地位等原因的限制,很难提供有效证据。举证责任分配的不公平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很难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时,作为败诉方的就业者极有可能选择其他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本文以我国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着眼点,以对就业、歧视、举证责任的分配这些基本概念的分析为基础,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关于就业歧视当中举证责任分配的具体做法,通过探讨他们的优劣来剖析我国举证责任分配不足。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对选题的背景予以分析。第二部分将通过对就业、歧视这些基本词语的解释以及对国外的就业歧视的界定来详细阐述这一概念。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分配方面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分配的现状予以阐述并找出相关的问题所在。第五部分主要谈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对社会、政府、用工单位以及劳动者的意义。第六部分将结合国外在此部分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法治现状提出一些对策。这些对策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研究学习,并将之可行部分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要注意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
【关键词】:就业歧视 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分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D92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一、绪论8-9
- 二、就业歧视的概述9-13
- (一) 就业歧视的界定9-11
- 1.就业歧视的概念分析9-10
- 2.加拿大对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10
- 3.日本对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10-11
- (二) 就业歧视定义的界定及其意义11-13
- 三、举证责任分配概述13-23
- (一) 什么是举证责任13-16
- 1.举证责任含义13-14
- 2.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14-16
- 3.举证责任与举证责任分配的区别16
- (二) 如何分配举证责任16-20
- 1.大陆法系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学说16-18
- 2.英美法系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学说18-19
- 3.我国举证责任分配学说19-20
- (三) 反就业歧视法中举证责任的分配20-23
- 1.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举证责任分配20-21
- 2.德国反就业歧视法律举证责任分配21-23
- 四、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的现状23-28
- (一)、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及其不足23-25
- (二)、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及其不足25-28
- 1.反就业歧视法律中的举证责任转移25-26
- 2.反就业歧视法律中的举证责任倒置26-28
- 五、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的意义28-31
- (一) 对就业者的意义28
- (二) 对用工单位的意义28-29
- (三) 对政府的意义29
- (四) 对社会的意义29-31
- 六、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完善31-35
- (一) 外国先进经验的引入31-34
- 1.引法律要件分类说入就业歧视法中31-32
- 2.引入法律要件分类说的具体做法32-33
- 3.将判例作为反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补充33-34
- (二) 引进国外举证责任分配的经验应当与国情并重34-35
- 结语35-36
- 注释36-38
- 参考文献38-39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39-40
- 致谢40-4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春丽;;论中国法制发展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翟继光;;经济法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王超;;新世纪中国司法改革之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韩春晖;;论行政处分对象的范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6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8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9 孙洪坤;沉默权的代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吕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另一种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郑磊;;两个村庄的村民政治——以农民的选举权意识为契入点[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4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廖华;;论民间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贡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飞龙;;森林采伐制度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杰;;法官机械司法的博弈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戚萍;王志芹;方芳;许晴;李枝桂;;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及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现U,
本文编号:1062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06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