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04:23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律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法律制度 研究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我国正在进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复杂、形势严峻,并且也是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有难题,同时它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乃至农村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经过程。农村劳动力也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向城市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为社会和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笔者在课题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以湖北省为例,,近年来的农村发展问题,由于耕地的不断缩减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难题,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湖北,乃至整个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并且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目的,就在于寻求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题的合理可行的方法,为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稳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完善的就业环境。 随着我国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其涉及内容的日益复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方面研究都正在不断地向更深入和更多角度的发展当中。在我国,“三农”问题等一系列涉及农村建设问题的发展、深入、研究,已经逐渐在思想观念上引起人们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的在实践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研究的深入,并且推动理论和实践共同进步,寻找一条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我国相关课题的研究处于较晚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专门针对制约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障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在我国的相关制度层面上,不仅在法律上缺乏有效的支持,在政策上也缺少必要的统筹安排。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地区的研究来看,不仅是作为劳动大省的湖北,作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在对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法律问题上,共同的面临着很多的困惑和阻力。 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律制度的相关探讨,希望能针对关键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在理论层面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把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立法现状的同时,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健全的法律理论支持;并立足在法律层面,争取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发展这项重大难题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和途径,并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着重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第二部分主要是以理论概述为主,首先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述,其次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和转移的意义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对对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分析,总结了国外的发展经验,寻找我国未来发展中可以借鉴的有效建议; 第四部分就针对课题研究的核心,立足于湖北省部分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地区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实的总结、对比,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律制度的沿革和立法现状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五部分,首先对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律制度的不足进行逐一的讨论,找出相关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并积极的寻求改革,通过对其相关法律制度发展建设上的探索和讨论,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律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笔者对全文以及其所研究的课题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法律制度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F32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选题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8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6-18
  • 1.3 主要研究方法18-20
  • 1.3.1 文献综述法18
  • 1.3.2 实地分析法18
  • 1.3.3 中外比较法18-20
  • 第2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20-26
  •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涵义20-22
  • 2.1.1 劳动力转移的概念20
  • 2.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20-22
  •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22-23
  • 2.2.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22
  • 2.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22-23
  • 2.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提:人口的自由迁移与全面流动23
  • 2.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23-24
  • 2.3.1 就地转移23-24
  • 2.3.2 异地转移24
  • 2.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24-26
  • 第3章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法律制度及其启示26-34
  • 3.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26-28
  • 3.1.1 英国强制转移型模式26
  • 3.1.2 美国自由迁移型模式26-27
  • 3.1.3 日本政府主导型模式27
  • 3.1.4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27-28
  • 3.2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28-30
  • 3.2.1 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28-29
  • 3.2.2 日本的相关法律制度29
  • 3.2.3 韩国的相关法律制度29-30
  • 3.2.4 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法律制度30
  • 3.3 国外做法对我国的启示30-34
  • 3.3.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1
  • 3.3.2 积极加大土地制度改革31-32
  • 3.3.3 投入发展农村基础教育32
  • 3.3.4 积极出台相关方针政策32-34
  • 第4章 我国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沿革及现状34-48
  • 4.1 我国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沿革34-38
  • 4.1.1 建国初期的法律制度34-35
  • 4.1.2 社会动荡时期35-37
  • 4.1.3 改革开放阶段37-38
  • 4.1.4 新时期的改革阶段38
  • 4.2 对湖北省部分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调查综述38-42
  • 4.2.1 湖北省部分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38-40
  • 4.2.2 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40-42
  • 4.3 我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现状42-48
  • 4.3.1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现状43-45
  • 4.3.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立法现状45-48
  • 第5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律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建议48-60
  • 5.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法律制度的不足48-52
  • 5.1.1 法律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48-49
  • 5.1.2 二元城乡户籍制度造成发展阻碍49-50
  • 5.1.3 土地制度带来不良影响50
  • 5.1.4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50-51
  • 5.1.5 法律援助体系有待加强51-52
  • 5.2 完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律制度的对策和建议52-60
  • 5.2.1 加快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立法52-53
  • 5.2.2 改革城乡二元分治的户籍制度53-54
  • 5.2.3 改革我国现存的农村土地制度54-55
  • 5.2.4 加快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的立法55-56
  • 5.2.5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法律援助制度56-60
  • 结论60-62
  • 参考文献62-66
  • 附录66-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良;谈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学习论坛;1999年01期

2 宋巍;宋晶;;再就业与反失业:原因与对策的比较[J];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2期

3 王国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J];长白学刊;2001年04期

4 ;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认真防止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转向手工业生产的指示[J];湖南政报;1955年17期

5 刘永新;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应以就地转移为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5年11期

6 张道德;;拓宽就业领域 扩大就业容量[J];湖南政报;1995年24期

7 李迎春,易明柏;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J];学习论坛;1997年10期

8 苏相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就业安排[J];长白学刊;1997年05期

9 李华,张春山;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J];新长征;1999年03期

10 赵崇淋;析“三农问题”切入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中;;双峰县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浅析[A];第六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四届亚洲农机峰会、全国农机流通杰出贡献单位表彰大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文集[C];2006年

2 巩前文;张俊飚;;对湖北省农民工输出与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思考[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罗英;;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许红寨;;三十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5 乐章;刘苹苹;;人力资本与外出务工:关于湖北省农民增收的调查分析[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昌庚;;新路径视野下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反思与重构——兼评《物权法》第五章[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陈甬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8 黄景洲;张雷;;对江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的思考[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建民;;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与新型农民培育的思考[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张桂兰;;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解决方案[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宁 通讯员 陈志勇;今年培训3500名涉农实用技术人才[N];湘潭日报;2009年

2 汪小勤 田振刚;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N];西藏日报;2002年

3 姜晓峰 马力伟;海伦“劳转”“流转”实现双赢[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4 温欣 添福 艺惠;员工外出旅游 老板悉数埋单[N];闽南日报;2008年

5 任相国 穆秀智 王砚才;“今年夏收不回家”[N];德州日报;2009年

6 周天勇;怎样才能稳定、安全和快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7 崔惠欣;名师山乡送技能[N];保定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斌 罗石香 刘斌 李广平 朱邪 赵勇军;打工三百六十行 个中甘苦娓娓述[N];贵州日报;2009年

9 邓泽涌;市个私协会当“媒人” 四千多人找到工作[N];盘锦日报;2010年

10 杨冠军;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郝团虎;制度、人力资本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D];西北大学;2012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5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8 杨向飞;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陆锦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吴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湖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斯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慧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袁红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休闲农业转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4 米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祖祺yN;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尹少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影响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7 牟怀宇;潍坊滨海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孙友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0年

9 崔彦元;保定市各县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白东;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71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071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b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