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之初探

发布时间:2017-11-02 20:10

  本文关键词:我国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之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弹性退休 退休年龄 退休条件 养老金 就业 社会保障


【摘要】: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完善,已基本建立了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我国现在实行的统一按年龄退休的制度,由于其不合理性造成了很大的人才和资源浪费。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提出我国将在明确最低退休年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弹性退休制度,建立养老金水平计发办法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的、劳动者可选择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的具有一定弹性的退休制度。 出台弹性退休制度的实际意义在于缓解统一的退休年龄与当事人意愿之间的矛盾,缓和老金支付与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以及平衡不同就业类型的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改变社会养老保险金的计算与发放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善社会养老保险福利给付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推行此项制度的前提在于法律依据的完善,这要牵涉到的是立法或修改法律的问题,并且也可能影响劳动法律体系,导致其产生相应变化。目前对于弹性退休制度的理论探讨尚在起步阶段,研究该制度建立的背景、意义及初步构架,对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理论的研究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创新推动作用。 据目前所收集到资料反映,国外已经有相应的立法例存在,制度的运行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国内由于暂无相应立法,学者及媒体讨论的的重点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弹性退休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二是该制度所涉及的“弹性”范围的界定。对于外国相关立法例和理论的研究,也只停留在初步探索和参考阶段。我国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度重视劳动者群体接受程度,难以从理性角度加以专业性分析,从而忽视了制度本身的操作性和合理性设计。即使涉及到制度框架的构建,也只是浅尝辄止,缺乏完整的体系,以及创新性和适应性。总结而言,我国关于弹性退休制度的课题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 本文将运用归纳及比较的法学研究方法,从分析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内容、缺陷及各国相关立法状况入手,对弹性退休制度在我国建立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总结出围绕该制度的提出所产生的争论焦点并提出缓解矛盾的方式,确定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进而思考弹性退休制度设计中应考虑的诸多问题,包括应当遵循的原则、应当参考的各项因素、改革时机的选择及亟待解决的男女差异问题。运用法学和经济学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制度的基本构架及具体实施步骤,结合配套制度的完善和调整,力求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弹性退休制度模式。
【关键词】:弹性退休 退休年龄 退休条件 养老金 就业 社会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一、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的法学分析及各国相关立法状况12-22
  • (一)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立法的相关规定及法学分析12-18
  • 1.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立法关于退休条件的一般性规定12
  • 2. 公务员(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下统称“公务 员”)退休制度中关于退休条件和待遇的规定12-15
  • 3. 企业人员退休制度中关于退休条件和待遇的规定15-17
  • 4. 关于我国现行退休制度立法的法学分析17-18
  • (二) 外国立法中关于退休条件的立法状况18-22
  • 1. 德国立法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18-20
  • 2. 英国立法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20
  • 3. 美国立法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20-21
  • 4. 其他国家立法关于退休条件的规定21-22
  • 二、弹性退休制度在我国提出的社会背景、提出方式和争论焦点22-35
  • (一) 我国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社会背景分析22-25
  • 1. 社会呈现多样化需求,现有退休制度无法满足劳动者的意愿22-23
  • 2.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障面临养老金压力23-25
  • 3.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养老收入差距拉大25
  • (二) 弹性退休制度的提出方式和内容25-26
  • (三) 关于弹性退休制度的争议焦点26-35
  • 1. 弹性退休制度提出后引发的社会反响26-27
  • 2. 如何权衡养老金压力与就业压力的矛盾27-32
  • 3. 如何平衡不同就业类型的群体的不同利益需求32-35
  • 三、弹性退休制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35-45
  • (一) 弹性退休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35-37
  • 1. 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35-36
  • 2. 分类设置的原则36
  • 3. 标准科学具有可行性的原则36-37
  • (二) 制定退休年龄标准时应当考虑的因素37-38
  • 1. 首先考虑因素是人口总体状况37
  • 2. 主要考虑对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影响37-38
  • 3. 兼顾考虑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38
  • (三) 退休制度中的男女差异问题38-43
  • 1. 世界男女退休年龄现状38-39
  • 2. 现有男女差异退休制度弊端39-40
  • 3. 男女差异退休制度的合宪性评价40-42
  • 4. 男女差异退休改革的意义和原则42-43
  • (四) 特殊工种的提前退休是否应纳入弹性退休制度43-45
  • 1. 现行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的弊端43
  • 2. 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应寻找替代性规制措施43-45
  • 四、我国如何建立以“弹性”为特征的退休制度45-50
  • (一) 弹性退休制度的“弹性”特征如何合理体现45-47
  • 1. “法定退休年龄”的确定以及相关标准的设置45
  • 2. 对于提前退休与延后退休的利益价值取向45-46
  • 3. 单纯的权利与“涉及权力的权利”的区别对待46-47
  • (二) 弹性退休制度改革时机的选择47-48
  • (三) 法定退休年龄调整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48-50
  • 1. 女性法定退休年龄分类调整步骤48-49
  • 2. 男性法定退休年龄分类调整步骤49-50
  • 五、配套制度的完善和调整50-55
  • (一) 养老金的支付计算方式调整50-52
  • 1. 建立与提前或延后退休相对应的养老金增减机制51
  • 2. 引入部分就业与部分养老保险金结合的模式51-52
  • 3. 对延后退休劳动者的养老金价值实行指数化机制52
  • 4. 适当调整获得退休金的工龄条件52
  • (二) 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52-55
  • 1. 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52-53
  • 2. 注重税收政策对弹性退休制度的激励53
  • 3. 注重相关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53
  • 4. 注重社区养老制度的推广53-54
  • 5. 注重老龄产业的发展54-55
  • 参考文献55-5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海艳;关于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讨[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2 陈静;我国延迟现行退休年龄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2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132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e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