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集体性劳动争议处理的框架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德国集体性劳动争议处理的框架及其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德国 集体性劳动争议 集体劳动争议 利益争议 权利争议
【摘要】:在德国,集体性劳动争议被区分为群体性的个别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法上的争议。前者主要通过劳动争议诉讼来解决,后者又被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权利争议通过诉讼途径解决;利益争议中的工厂协议订立争议通过具有强制效力的调解制度解决,不得进行劳动斗争;利益争议中的集体合同签订争议原则上通过自愿调解解决;如果当事人不愿意提起自愿调解或者不愿接受调解的结果,则可以发动劳动斗争,促使对方签订集体合同。上述类型化、法治化解决集体性劳动争议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单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
【基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项目《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法律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13YQ005)
【分类号】:D951.6;D922.5
【正文快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主体意识的觉醒,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集体性或群体性劳动争议在我国频频发生。[1]如何解决这些集体性或者群体性劳动争议已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此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分析群体性或者集体性劳动争议过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德强;肖竹;张冬梅;沈建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劳动争议新特点与工会对策研究报告[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郑尚元;“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词义辩[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刘湘琛;曾嵘;;集体劳动争议的法律调整问题——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视角[J];求索;2007年02期
4 孟泉;;“中国集体劳动争议状况、特点及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工人;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罗燕;林秋兰;;集体劳动争议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数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段礼乐;;劳动关系的选择性干预与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逻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方浩;;劳动者保护与政府行为——基于劳动争议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3期
5 潘泰萍;;浅谈我国劳动者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与预防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13期
6 潘泰萍;;集体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02期
7 沈建峰;;论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的中国法律框架[J];中国劳动;2013年05期
8 潘峰;;海峡两岸集体协商制度比较研究[J];求索;2008年05期
9 潘泰萍;;关于非公企业集体劳动争议行为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3期
10 高瑾;;集体劳动争议调整机制之路径选择——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带来的法律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周卫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少蔚;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成潭;罢工行为立法规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窦国强;我国罢工立法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马静;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黄冠华;我国城市企业集体劳动争议的快速处理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田强;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李林蔚;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及重构[D];厦门大学;2007年
8 王琴;论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付海萍;劳动报酬集体谈判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潘晓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凯;罢工权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海;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慧丽;德国建议修改原子能法[J];国外核新闻;1997年12期
2 云;德国修改税法[J];涉外税务;2002年04期
3 杜芳;德国的兽医法律体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年02期
4 ;《德国商法:传统框架与新规则》[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5 张荣芳;美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借鉴[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6 郭小沙;德国《移民法》评说[J];德国研究;2004年03期
7 李道刚;德国法学教育述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李大雪;;德国《非讼事件法》的现状和前景[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9 肖德芳;;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10 邓立军;;德国司法监听法治化的演进与发展[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邵建东;;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2 张永华;;德国、奥地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制度简介[A];专利法研究(2001)[C];2001年
3 王东光;;德国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A];中国商法年刊(2006)——合伙与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4 张源泉;;德国之信息自决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周耕夫;李栋学;;工学结合 期待制度法规的哺育——来自德国职业培训合同的启示[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集体劳动争议案如何处理[N];工人日报;2000年
2 刘浦泉邋宗焕平;王致和诉德国欧凯公司官司升级[N];经理日报;2008年
3 吴双;宝马在德“告倒”双环[N];东莞日报;2008年
4 李薇;东芝起诉德国DVD制造商侵权[N];北京商报;2007年
5 商伍;“王致和”商标德国遭抢注百年老字号海外维权[N];中国贸易报;2006年
6 丁山;桑道尔德国受审[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商信;德国信用管理立法及社会信用体系解析[N];中国工商报;2006年
8 商语;“王致和”海外维权初战告捷[N];中国工商报;2007年
9 万州邋小波;标识,引发中德企业几度诉讼[N];常州日报;2007年
10 万州;标识之争:中德企业几度诉讼[N];江苏法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引如;萨维尼评传[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周卫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淑丽;德国比较法学纵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朱文俊;德国律师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陈畅颜;大陆法系传统对德国宪政的影响[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4 管晓立;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夏秋元;德国国家赔偿制度述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耿炳东;《魏玛宪法》评述[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陈芳;德国审前程序中的警检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李婷;德国刑事被追诉人沉默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鲁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美德三国法律教育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严波;德国法上的返还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82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18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