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劳资集体谈判的确立——1935年《瓦格纳法》的缘起
本文关键词:试论美国劳资集体谈判的确立——1935年《瓦格纳法》的缘起
【摘要】:1935年的《瓦格纳法》是美国在劳资关系调控法律制度上的重大调整。该法承认了美国工会享有集体谈判等权力,使得工会取得了合法制约资本家的手段。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劳资斗争的双方和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并强调在劳资之间进行制度性的合作的理论讨论和实践是该法颁布的历史前提;30年代的大萧条是该法出台的催化剂;参议员瓦格纳对该法的顺利通过和颁布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学院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分类号】:DD912.5;D971.2
【正文快照】: 1935年《瓦格纳法》承认了美国工会集体谈判的权力和法律地位,由此,美国工会作为一种制度化力量合法有序地参与了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其历史意义极为重大。国内外学者通常都认为《瓦格纳法》是美国工会集体谈判权和法律地位取得的标志①。关于美国工会集体谈判权和法律地位的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隋永舜;刍议美国劳工立法的历史演进[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鹏;;非社会契约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3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4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程乃胜;;论法制现代化研究中的历史哲学研究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7 章礼强;汪文珍;;市民社会、(市)民法及其构建论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马特;;人格权与宪法基本权关系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章礼强;后现代主义与民法方法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玉苗;;大学章程法律性质考察[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杨光;傅文魁;;刑事和解与公诉权[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5 朱富强;;协调和监督两类功能的角色变化与法律的未来发展——兼论法律的本质功能及其现实异化[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郝建臻;;干部作风建设的法理学解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马旭东;;试论罗马法对伊斯兰法的影响[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吴斌;陈慧;;盐业契约自由与国家干预之初探[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9 徐东;;行政合同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2002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2年
10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8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晨超;论我国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建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琪;论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刘艳荣;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陈志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程序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5 王钢;故意杀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6 章挥;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喻睿之;论民事主体类型的演进[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杨丽;死亡赔偿金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文丽;论我国物权法之公示公信原则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童泽福;引咎辞职行为的道德性及其内部控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小夏;;美国工会失意威斯康辛[J];南风窗;2011年07期
2 周凤霞;加拿大和美国工会一瞥[J];前线;2000年04期
3 陈鼎;尽快建立和普及劳资合作制势在必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1期
4 雨豪;美国工会工运历程的启示[J];工会博览;2003年13期
5 本刊编辑部;美国工会对行为安全的看法(续1)[J];电力安全技术;2005年10期
6 陈奕平;美国工会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3年05期
7 ;外刊概要[J];世界知识;2011年09期
8 胡信华;论作为核心劳工标准之一的集体谈判权[J];法学杂志;2004年03期
9 李天铎;美国工会的创新[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02期
10 程延园;"劳动三权":构筑现代劳动法律的基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资合作和冲突的影响因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2 刘淑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工会运动和美国共产党[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崔向阳;;转轨经济中构建劳资合作制度的博弈分析[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陈勇勤;;中国经济学形成的外来因素[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5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于桂兰;;从“单产权制度”到“双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的产权理论基础演化轨迹[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郝英奇;刘汉民;易余胤;;合作共赢的激励机制——对经典激励模型的思考与修正[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常凯;;《劳动合同法》应对还是执行[A];第四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锐生;;人权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葛唯尔;财政吃紧还是政治阴谋?探源美国工会保卫战[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记者 陆占奇;促成劳资合作应成劳资政策基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3 胡湾;美国工会的中国启示[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4 江建国;劳资合作才有出路[N];人民日报;2004年
5 王娇萍;张俊九会见美国工会客人[N];工人日报;2004年
6 王靓;美国工会:我们来晚了[N];东方早报;2007年
7 记者 张艺;王兆国会见美国工会客人[N];人民日报;2011年
8 林贵春;泰山民爆公司积极加强集体合同管理 劳资合作共促企业发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9 刘诚;坚持社会正义 促进劳资合作[N];工人日报;2007年
10 黄继汇;美国工会股东呼吁分拆花旗[N];中国证券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朱剑宇;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王晓荣;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贺玲;论解雇保护中的法益平衡[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杨松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权利保障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庞铁力;劳动权及其救济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颖;论集体谈判权[D];山西大学;2010年
2 卫然;申新三厂劳资合作研究(1922-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振;我国集体谈判权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4 裴文敏;交换理论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劳资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徐阳;建国以来我党劳资合作思想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李忠勋;劳动者集体谈判权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肖国珍;论劳动者的集体谈判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王修亮;集体谈判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杜杨;论集体谈判权[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崔楠;团结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718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27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