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诉讼审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本文关键词:劳动诉讼审级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出处:《中国劳动》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普通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劳动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因而劳动诉讼的审级制度也实行两审终审制,加上我国劳动诉讼实行仲裁前置,劳动诉讼审级制度变成事实上的三审终审制度,不利于及时有效解决劳动争议。因此,需要借鉴域外先进做法,重构劳动仲裁和诉讼的关系,对小额劳动诉讼实行一裁终审,复杂案件实行两审终审,二审法院只审查法律,不审查事实。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
【分类号】:D922.5;D925.1
【正文快照】: 我国普通民事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劳动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因而劳动诉讼的审级制度也实行两审终审制,加上我国劳动诉讼实行仲裁前置,劳动诉讼审级制度变成事实上的三审终审制度,不利于及时有效解决劳动争议。因此,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域外劳动诉讼审级制度的先进做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尚元;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制度比较与分析——兼谈我国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改革走向[J];法律适用;2005年10期
2 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郑东亮;;劳动争议处理法基本框架的初步设计[J];中国劳动;2006年06期
3 王燕玲;我国的劳动诉讼制度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洪冬英;;《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评析[J];学海;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坤刚;关于企业内部劳动规章立法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欧阳帆;;法国公共部门集体谈判制度探讨[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牛小翔;周晓品;;员工竞业禁止纠纷及其防范和解决[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4 郑尚元;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制度比较与分析——兼谈我国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改革走向[J];法律适用;2005年10期
5 单海玲;;我国商业秘密刑事救济困境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法律适用;2006年Z1期
6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调解程序研究[J];法律适用;2009年06期
7 林嘉;;社会法的热点及其新发展[J];法学家;2007年01期
8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研究[J];法学家;2007年02期
9 杨静;于军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我见[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8年08期
10 马洪锁;牛玉洲;;《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罗宁;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周卫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沈强;TRIPS协议与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龙帝(Mr.Vitoonthep Nawadejo);劳动规章制度立法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王凯;劳动合同不履行及其法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我国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谢雄心;论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的举证责任[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袁伟杰;契约自由视角下我国经济性裁员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湘潭大学;2011年
4 黄炜炼;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一宁;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陆昌兴;解雇保护中的解雇条件:域外立法及其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斌;北京市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贾宁;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王丽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徐丽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翟中鞠,王全兴;关于劳动关系协调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2 刘振红;;论劳动争议案件诉讼请求的类型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穆随心;;劳动争议的本质、处理模式及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4 程延园;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变化与劳动关系的调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1期
5 陈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实行两裁终决[J];中国劳动;2001年12期
6 王全兴;王文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若干基本选择[J];中国劳动;2007年01期
7 阮秀;由个案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律师世界;2001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玲玲;;中国和瑞典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3期
2 王希发;杨政伟;;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张朝晖;;台湾地区军事司法的价值取向——以军事司法审级制度为视角[J];当代法学;2007年02期
4 石金山;;对我国恶意欠薪现象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10期
5 史伟;郎治军;王凯;;“恶意欠薪”入罪的维度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文会;;鼓励劳动诉讼司法政策的反思[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7 苏团;;劳动仲裁与劳动诉讼衔接中若干问题之分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李必昌 ,陈纪元;谈我国涉外税收争议的解决[J];法学;1988年05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许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裁审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豫军;论社会保障争议的司法救济[D];中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17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31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