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工伤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工伤损害 侵权责任 雇主责任 工伤保险 赔偿体系
【摘要】: 现代工业社会,工伤损害是不可避免且经常发生的社会问题,历来为立法者与法学研究者所关注。由于工伤不仅是对劳动者的直接伤害,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及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工伤损害的研究一直是相关法律研究的热点之一。 现代工伤损害赔偿机制已经从一元机制发展为多元机制,从单一赔偿来源发展为复合赔偿体系,涉及侵权行为法、责任保险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等多个领域,形成多种制度并存的局面。这种多种损害填补制度的并存产生了一种特殊现象,即就同一损害可能有多种赔偿或补偿来源。所以,研究工伤损害赔偿具有跨学科的重要意义。当今国外法学界特别是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对工伤损害赔偿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而我国法学界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十分欠缺。在民法学界,对特殊侵权行为法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医疗损害赔偿、道路交通事故损害问题上,极少有人对工伤损害进行专题研究;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界虽研究较多,但大多局限于从社会保险的角度加以分析,未把视野放宽到侵权行为法与工伤保险法的共同作用与衡平上。所以,对工伤损害赔偿的研究不仅能弥补我国侵权行为法中研究的不足,而且还能补充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相关研究。涉及工伤损害赔偿的权利冲突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研究工伤损害赔偿,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以工伤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为题,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工伤损害的概念和性质。首先界定了工伤事故的概念。由于工伤事故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涵义。本文重点区别了民事侵权中的工伤事故和工伤保险中的工伤事故,此为工伤损害救济的前提;其次阐述了工伤事故的特征。对于工伤损害的性质,学界有侵权行为关系说、工伤保险关系说和双重性质说。笔者认为,对于工伤事故,劳动法从工伤保险的角度规范,民法从特殊侵权行为的角度规范,对工伤损害的规制是民法和劳动法的法规竞合。 第二章工伤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历程。首先追溯了工伤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工业化初期,过错责任原则贯穿于工伤事故的处理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出现的工业事故引发社会责任,过错责任主义遭到冲击,出现过错推定、举证责任倒置等有利于雇员的制度,进而发展为雇主无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几乎同时出现,雇主责任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一种机制,标志着损失承担开始走向社会化。但是,仅通过私法环节尚不足以保障受害雇员的生存权,于是国家开始通过公权利干预,强制实行工伤社会保险制度。其次梳理了我国工伤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历程。我国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颁行之前,工伤损害赔偿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颁行之后,实践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将职业伤害赔偿纳入了社会保险的范畴,之后没有较大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伤保险立法得到逐步改善。2004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是我国建国以来实施的第一部工伤保险的单行法规。 第三章分析了工伤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比较分析。首先分析了工伤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笔者认为,工伤损害赔偿私法之请求权建立于雇主责任基础之上,而公法之请求权则建立于对雇员的补偿义务之上。其次介绍了各国关于工伤保险补偿和工伤侵权赔偿竞合的四种处理模式。 第四章提出了构建我国未来工伤损害赔偿综合救济体系的建议。该章分两节,第一节梳理了目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在工伤损害赔偿中的具体做法以及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工伤损害赔偿的四种模式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均有适用,理论界对该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分歧,司法实践中受害雇员依不同的规定获得的赔偿差距较大,说明在我国统一工伤损害赔偿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二节,笔者对我国未来工伤损害应如何救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应建立工伤损害的综合救济体系。由于本单位侵权和第三人侵权的法律关系不同,因此对这两类工伤事故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时,在我国目前工伤保险程度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应区别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和已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对于本单位侵权,,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雇主依无过错责任原则向受害雇员承担赔偿责任;已参加工伤保险的,应适用补充模式:即工伤保险先行赔付,不足部分由侵权责任补充,但雇员得到的赔偿以其受到的损失为限;对于第三人侵权,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已参加工伤 保险的,受害雇员应首先向第三人请求民事赔偿,然后由工伤基金补充其不足部分。在未来我国工伤保险全面建立之后,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的适用关系,无论是本企业侵权,还是第三人侵权,调整模式将最终达到统一:工伤保险法定优先、普遍调整,民事赔偿后继救济、个别调整。最后分析了商业保险赔偿对工伤损害侵权责任的补充作用,认为我国应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在为雇员提供更全面保护的同时,满足企业分散经营风险的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晖;从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之竞合[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舒瑶芝;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的探讨——兼评《合同法》第122条的规定[J];河北法学;2002年03期
3 严娟娣;冒名求学的侵权责任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2年06期
4 王俊波,陈可;刑事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浅析[J];天中学刊;2002年01期
5 胡艳曦;;网络服务商著作权责任探析[J];科技与法律;2005年03期
6 张信春;;浅析侵权责任归责原则[J];法制与社会;2006年18期
7 张敏;;论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的版权侵权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6年20期
8 余湛;冯伟;;论医疗损害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尚丽君;;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2期
10 李海霞;刘贤君;;论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雅梅;;试述《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2 邓利强;;医师维权及《侵权责任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赵丽华;;《侵权责任法》与医疗风险控制[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赵丽华;;《侵权责任法》与医疗风险控制[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郭侃;张朝霞;;试析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6 阮丽娟;;环境侵权责任的合理性解读[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7 钱亚芳;;《侵权责任法》时代的医疗机构防范对策[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雷雨云;;医疗机构侵权责任浅析[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三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赵曼琪;;特殊形态下的公司环境侵权责任研究[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田小伍;贺保平;;《侵权责任法》对专利权保护的法律适用[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二部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洁 张升;浅谈《侵权责任法》对责任保险发展的影响[N];中国保险报;2010年
2 李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相关规则解读[N];江苏经济报;2011年
3 罗斌 丁广宇;研究侵权案件疑难问题 正确理解与适用侵权责任法[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摄影公司应承担何种侵权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张玉;侵权责任法中医疗损害责任浅议[N];江苏经济报;2010年
6 特约撰稿人 李芬 本报记者 高洁;“生命权”赔偿是否应适用《侵权责任法》[N];甘肃法制报;2011年
7 李汝银;没有过错也要承担侵权责任[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杨立新;乌龟坠楼砸伤人如何认定侵权责任[N];检察日报;2004年
9 林承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侵权责任法归责体系的博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胡刚;侵权责任法视角下的商标权保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荣芳;体育运动伤害侵权责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马荣;商事侵权责任初论[D];南京大学;2012年
3 张凌寒;网络虚拟财产侵权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于海生;恶意诉讼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戴谋富;建筑师专家责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张民安;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沃耘;民事自助行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姜凤武;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杨婧;侵权责任构成之违法性要件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张世鹏;虚假广告民事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仙峰;加害人不明的侵权责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许婷婷;跨国环境侵权责任法律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江石平;从个案中透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D];兰州大学;2010年
4 赵树申;论工伤保险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D];吉林大学;2010年
5 祝新;论实质正义视角下我国侵权责任法一般条款[D];西北大学;2011年
6 殷贵山;侵权责任中纯经济损失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书芳;装修污染侵权责任因果关系认定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8 卫鹏;海上拖航侵权责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易显;侵权责任的法哲学基础[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杜保顺;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317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31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