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就业权法律保护研究
本文关键词:弱势群体就业权法律保护研究 出处:《求实》200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弱势群体是基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而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就业权是弱势群体作为我国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人权。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歧视现象,严重影响到其就业权的实现,甚至危及这些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就业权的实现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Abstract]:The disadvantaged group is a disadvantaged group in the society based on natural or social factors. The right to employment is the basic human rights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as citizens of our country. In the current labor market, there exis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vulnerable group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employment rights, and even jeopardize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groups. Ther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employmen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through the legal system is a social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作者单位】: 上饶师范学院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我国在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社会结构出现了转型和调整,劳动就业形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统包统配转变为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形式、多渠道就业。但接踵而来的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分层加剧,在就业群体中出现了大量的弱势群体,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淳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载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黄春;;关于中国农民政治权利的理性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边缘村”课题组;“边缘村”:农民的流动与分化——对合肥市郊杏花乡李洼村的个案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张珍;陈锦铭;仇焕广;;影响农民职业分化的经济因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5 周晓桂;;我国社会流动的现状、特点及政治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全喜;赵玲;;社会转型以来农民流动的特点与趋势[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陈祥福;;关于我国农民身份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5年06期
8 汪勇;;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9 孟永,刘群;简析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刘松珍;;论劳动合同变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杜德印;李强;;市场经济下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对北京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2 周芳苓;;从和谐发展视角探讨我省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关系问题[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饶吉银;;社会冲突与和谐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何晶;;中国大众传媒对本土中产阶层的话语建构现象初探[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许欢科;;论党的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作用[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邓淦华;张华;陈丹;;劳动合同法:在自治和干预中走向和谐的路径选择——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和司法解释为切入点[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7 苏霞;;工会在新时期公路行业中的作用[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周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动契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景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赵玉洁;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丰恺;多元利益博弈下破产企业职工权益保障之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安增莹;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周艳群;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4 王艳军;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华武;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李恒;主要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杨大伟;我国人事争议解决机制的现状、探索与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许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裁审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向东;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政霖;论劳务派遣模式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霞;关于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2 邓映辉;郑丹凤;;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歧视的法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22期
3 张素伦;;乙肝就业歧视案件法律适用问题探析[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03期
4 王怀章;就业歧视初探[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5 李娟;;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就业权的保护——以《就业促进法》为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4期
6 韩桂君;刘金;;和谐社会视野下对《就业促进法》之审视[J];法学评论;2008年05期
7 任晓晴;董竞;;维护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问题探析[J];文史博览;2006年10期
8 廖斌;崔炜;;反就业歧视:美国立法启示与我国应对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6期
9 汪进元;汪新胜;;论我国农民工就业权的平等保护——兼评《就业促进法》[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温晓芸;;对女大学生就业机会歧视的法律规制[J];行政与法;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莹;;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研究进展及述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杨晓玲;;弱势群体的平等权保护[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孔祥利;贾涛;;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马红;刘岩;霍斌;;弱势群体看病的心理需求及护理[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任刚军;;弱势群体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苏庆原;;我国弱势群体的行政法保护[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宁;龚世俊;;城市治理创新视角下特殊弱势群体问题与对策研究[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马金艳;;教科版九年级思品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 第一课时《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魏继华;;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障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晓玲;;弱势群体在诉讼程序中的保障问题[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光岳;就业歧视:法律反对为何无效[N];经理日报;2003年
2 关建梅;专家解读就业歧视[N];工人日报;2004年
3 王彦钊;就业歧视增多 法律应该说“不”[N];检察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武唯;立法规范医疗体检 遏制乙肝就业歧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5 晓有;就业歧视何时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克勤;就业歧视 人为造成人格不平等[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付瑞雪;35岁门槛是严重就业歧视[N];自贡日报;2006年
8 仝静海;就业歧视,,你遇到了吗?[N];河北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张国香;反对就业歧视 建立和谐社会[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赵文明;隐性就业歧视仍难绝[N];法制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腾;我国就业歧视抑制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新军;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董经政;东北老工业基地弱势群体社会心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贺玲;论解雇保护中的法益平衡[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王天玉;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邹海贵;社会救助制度的伦理考量[D];中南大学;2010年
7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郝红梅;平等就业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D];南京大学;2001年
10 潘洪阳;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伟丽;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娜;我国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禹达平;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钟君;反就业歧视立法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叶林;关于弱势群体和改善我国民工人权若干问题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6 冯焱;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莉;解决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李彬;就业歧视的法律经济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陈伟风;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就业保障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10 孟凡平;伦理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43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34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