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派遣机构资格要有法定规范
本文关键词:劳动派遣机构资格要有法定规范 出处:《中国劳动》200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派遣 劳务派遣 机构 劳动者 用人单位 资格 劳动合同法 规制 法定 规范
【摘要】:在目前的劳动合同立法中,如何规制劳务派遣引起了诸多争议。就立法态度而言,作为一种新型的劳动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立法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就法律性质而言,劳务派遣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法律关系,应如何界定三方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雇主责任又应如何分配?就具体运作而言,面对劳务派遣业迅速发展的现状,对其适用的范围,包括行业、职业及时间期限等应如何界定?对派遣机构的从业资格和市场准入条件等又该作出何种规定?就这些问题本期进行了讨论。希望对我国劳务派遣立法有所借鉴。
[Abstract]:In the current labor contract legislation, how to regulate labor dispatch has caused many disputes. The legislative attitude, as a new form of employment, what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labor dispatch legislation? The legal nature, the labor dispatch as a special labor relations law, how to define the three parties and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the responsibility? How should the distribution of specific operation, in the fac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 dispatch industry rapid development, the scope of its application, including industry, occupation and time should be how to define? Dispatch organization on the qualification and market access conditions, the provisions of which make? These questio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eriod. We hope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legislation of labor dispatch in China.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在《劳动合同法(草案)》(2005年12月24日提请人大审议稿)第12条第(一)款中,首次肯定了劳动派遣机构的主体地位,并对其资格加以规定:以劳动力派遣形式用工的用人单位,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并应当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账户中以每一名被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全兴,侯玲玲;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法律思考——以我国的劳动派遣实践为例[J];中国劳动;2004年04期
2 吕琳;劳动关系特殊形态及其法律问题研究述评[J];中国劳动;2004年04期
3 ;福建举行首届“人博会”[J];工会博览;2004年23期
4 李坤刚;我国劳动派遣法律规制初探[J];中国劳动;2005年02期
5 吕琳,袁首骥;论我国灵活就业中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J];理论界;2005年01期
6 王全兴;就业权实现的劳动合同法保障——审视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一种新视角[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7 上海市劳动保障局课题组;;劳动合同立法研究[J];中国劳动;2005年12期
8 曹绪红;;论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杨鹏飞;;我国劳动派遣用工法律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5年06期
10 赵墅艳;;劳动派遣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甘肃农业;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小勇;;劳动权益保护的坚持或妥协——论对劳动派遣用工的法律规制[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张敏;;船员劳动派遣相关法律问题探究[A];第二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阎晓明;北京宣武区社区就业发展快[N];人民日报;2001年
2 冯丽霞;首钢9年安置富余职工11万[N];中国冶金报;2003年
3 任树人;再就业的一种可供参考的形式[N];广西日报;2003年
4 魏香金;协调企业劳动关系[N];福建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伟 通讯员 同喜 张姿;警惕滥用劳务工现象[N];工人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崔冰;“4050”再就业:风雨过后艳阳依旧[N];黑龙江经济报;2004年
7 李晓方 黎云;如何提高劳务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N];中国邮政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吴铎思;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为何频遭侵害[N];工人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娇萍;夯实劳动关系的起点[N];工人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蕾;劳务派遣冲击波[N];解放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孟妮;劳动派遣制度的法律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涤会;派遣劳动者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江泓慧;劳动派遣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张威;劳动派遣及其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郑晓哲;国际劳工组织及其隐蔽雇佣关系立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6 潘霞;论劳动派遣中的雇主义务与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3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34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