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仲裁概念本质看我国劳动仲裁前置
本文关键词:从仲裁概念本质看我国劳动仲裁前置
【摘要】:仲裁作为纠纷解决方式来源于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纠纷的多元化发展,发展出各种类型的仲裁种概念。劳动仲裁作为仲裁概念的一种,在劳动纠纷的处理过程中亦有重要地位。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5、47、48条规定劳动者在发生劳动争议后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方式解决争议,在特定情况下劳动裁决为终局裁决。法律制定者一方面肯定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迅速、及时有效的解决劳动争议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的作用,但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各种纠纷解决机制并不是由当事人选择,而是在协商、调解无果的情况下先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在规定条件下提起民事诉讼。劳动仲裁作为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在理论界一直被广大学者所批判。学者普遍认为劳动仲裁前置程序不符合仲裁的属性,笔者也赞成取消劳动仲裁前置的意见。然而,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笔者采用概念分析的视角,试图通过多角度考察仲裁概念,获得对仲裁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从劳动仲裁与仲裁概念的逻辑关系中获得对劳动仲裁前置是与非的评判。法律概念是对法律事物本质属性的思考,对法律概念进行深入考证是做好法学研究的基础。本论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系统论方法论证了仲裁属性,即仲裁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法律概念的各种属性都不能离开中心区域而独立存在。文章内容首先梳理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各种观点,学者普遍认为劳动仲裁前置不符合仲裁概念的属性,劳动仲裁作为仲裁的一种应具有仲裁属性。但学者的研究似乎就到此为止,很少有学者再往前一步论证仲裁的属性到底是什么?这也这是笔者论证的主要内容。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一方面从仲裁概念的词源学、历史学角度来论证从法律产生之初,仲裁作为一种来源于社会私权的纠纷解决方式就与诉讼相互独立,是相互不可替代的两种纠纷解决方式。中世纪社会自治主体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对抗王权的力量,受到王权的制约与控制到近现代各个国家通过立法对仲裁予以支持与监督,仲裁作为一种私权其根植社会自治。另一方面笔者从纠纷解决系统中来论证多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说明仲裁作为独立的解决纠纷手段,与诉讼、与调解相比较有其自身独特性与所要发挥的功能。进一步论证仲裁概念的本质属性是社会自治性,是纠纷主体对争议处理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法律对这种自我管辖予以肯定,赋予其约束力。进而从劳动仲裁与仲裁的逻辑关系及劳动仲裁的实证角度讨论取消劳动仲裁前置的合理性,并对劳动仲裁与诉讼合理衔接提出建议。
【关键词】:仲裁 纠纷解决 劳动仲裁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12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10-12
- 第二章 关于劳动仲裁前置的争议12-15
- 2.1 劳动仲裁前置引发的争议12-13
- 2.2 争议的实质——对仲裁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13
- 2.3 概念研究及意义13-15
- 第三章 仲裁概念的本质——纠纷解决的社会自治性15-29
- 3.1 仲裁概念的词源考察15-16
- 3.2 仲裁概念的历史变迁考察16-22
- 3.2.1 早期仲裁的产生与诉讼的局限16-18
- 3.2.2 近代仲裁的自治化与诉讼的干涉18-20
- 3.2.3 现代仲裁的制度化与国际化20-21
- 3.2.4 小结21-22
- 3.3 仲裁概念的系统论考察22-28
- 3.3.1 纠纷解决的系统论方法22-23
- 3.3.2 仲裁与其他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的特异性23-26
- 3.3.3 纠纷解决机制良性互动的应然模式26-28
- 3.4 小结28-29
- 第四章 取消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逻辑合理性29-32
- 4.1 劳动仲裁与仲裁概念的种属关系29-30
- 4.2 劳动仲裁在纠纷解决逻辑结构中的合理性30-32
- 4.2.1 劳动仲裁在纠纷解决中应有的独立地位30-31
- 4.2.2 劳动纠纷解决机制良性互动的应然模式31-32
- 第五章 取消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现实合理性32-35
- 5.1 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实效考察32-33
- 5.1.1 劳动仲裁部门职能由控制型转为服务型32
- 5.1.2 自治的解决机制更有利于劳动纠纷解决32-33
- 5.2 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背景考察33-34
- 5.3 劳动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方式34-35
- 第六章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8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38-39
- 致谢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震煜;;从60天到一年——解读劳动仲裁申诉时效的改变[J];成才与就业;2008年24期
2 ;劳动仲裁无限期拖延,我该怎么办?[J];时代风采;2010年07期
3 本刊编辑部;;劳动仲裁要多长时间[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05期
4 李陈;;劳动仲裁“裁”些啥[J];农民文摘;2010年05期
5 陈洪喜;申请劳动仲裁应注意的问题[J];党员之友;2000年02期
6 杨鸿雁;论劳动仲裁与仲裁制度的统一[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何立慧;关于劳动仲裁的立法完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劳动仲裁为五名临时工讨回公道[J];中国工运;2001年06期
9 ;让员工交纳风险金合法吗?[J];现代营销;2001年08期
10 宾雪花 ,蒋学雷;浅析新时期劳动仲裁机构的建设[J];兵团工运;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世敏;;劳动仲裁若干热点问题浅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2 陆敬波;;律师在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中的作用亟待增强[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龚和艳;;劳动仲裁受案范围争议问题的法理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剑;劳动仲裁免费需防止使用者拥挤[N];东莞日报;2012年
2 汤碧琴;劳动仲裁优化维权环境[N];宁波日报;2005年
3 通讯员 靳彦丽 记者 硕强;省劳动仲裁学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我省推出劳动仲裁便民措施[N];河南科技报;2006年
5 记者 尚新民 实习生 毛翠;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劳动仲裁院[N];开封日报;2007年
6 尚新民;去年我市劳动仲裁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290万元[N];开封日报;2008年
7 记者 陈羚邋通讯员 李琴;劳动仲裁推出十项便民服务[N];泰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陈茹冰;本市劳动仲裁案件翻番[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9 杨霞;广东率先推行“劳动仲裁建议书”制度[N];民营经济报;2008年
10 记者 朱海斌;提高劳动仲裁质量[N];吐鲁番报(汉);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伦刚;法治进程中当代中国农民工非正式的利益抗争[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洋;劳动仲裁视角下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2 闫东;劳动仲裁与诉讼衔接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任丽丽;从仲裁概念本质看我国劳动仲裁前置[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4 吴晓萍;我国劳动仲裁制度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张晓坤;论我国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的制度设计关系[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7 宋登科;试论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内在缺陷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张敏;论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完善[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李迎颖;我国劳动仲裁与诉讼关系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尹玉鹏;劳动仲裁实务中涉劳务派遣案件的法律思考[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50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5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