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
本文关键词: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
【摘要】:我国劳动基准法应当实行“低标准、广覆盖、严执法”。三者既是独立的公共政策目标,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低标准”是一种法律强制性劳动基准,既是“广覆盖”也是“严执法”的前提。没有前提固然不会有结果,但前提也不会自动生成结果。我国需要建立起一套以保护弱者利益为目标的控权机制,以促使政府以公权力的方式,保障劳动者的生存底线。这条生存底线也应成为国家公权力的控制线。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劳动基准法 低标准 广覆盖 严执法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劳动基准一词是从英文“Labor Standard”一词翻译而来,最早见于1938年美国的Fair LaborStandard Act,一般译为“公平劳动基准法”或“公平劳动标准法”。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中文的“劳动基准”应始于1947年的《日本劳动基准法》,之后为我国台湾地区所采用。①劳动基准法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晓芋,季淑娟;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境及其救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何丹;城市规划中公众利益的政治经济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2期
3 何燕珍,林永基;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4期
4 董保华;论经济法的国家观——从社会法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理论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林永基,何燕珍;劳动关系调整典型模式的比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许建宇;我国人事争议处理受案范围的再调整 兼论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合理定位与分工[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7 姜颖;;劳动合同违约金存在的问题及立法构想[J];法律适用;2006年06期
8 董保华;;论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9 姜颖;;劳动合同期限的立法探讨[J];法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徐智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凯;陶文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刘学敏;中国价格管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黄鹏;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于静波;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5 张宏志;经济转轨及转轨成本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6 周克清;政府间税收竞争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7 张振川;财政风险问题理论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李春安;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张水辉;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寇亚辉;城市核心竞争力论[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彩虹;公共政策价值论[D];湘潭大学;2001年
2 陈斗勇;利益驱动与规范政府行为[D];郑州大学;2001年
3 吴建铭;农村税费改革探析[D];厦门大学;2001年
4 余芳;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关系的法理学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咏梅;加入WTO后政府经济行为规范[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6 向眉;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和治理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钰;政府失灵:一种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关系的视角[D];苏州大学;2003年
8 朱文博;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政府责任的分解与重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9 宋靖;论我国劳动权保障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欧阳亮辉;公共组织和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不同点之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全兴;社会法学的双重关注:社会与经济[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2 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3 常凯;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喜佳;;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以及“量化”的标准[J];现代企业;2011年08期
2 曹燕;;劳动法中工资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家;2011年04期
3 曹飞;张熙凤;;劳动契约的历史追溯与概念界定[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李培智;;我国非标准劳动关系问题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03期
5 王潇;;“强国家、弱社会”下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路径选择[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6 章辉;傅大鹏;;劳动合同的附合化:成因、影响与法律规制[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7 张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探究[J];知识经济;2011年15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浦东新区劳动保障学会工资和保障专业委员会课题组;;工资基准法律制度研究[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2 兰希;;论环境侵权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低标准证明[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陈扬;;劳动合同解除的现状分析及法律研究[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向前;构建劳动关系的立体调整模式[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2 刘浩远;日本:劳资和谐要靠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沈同仙 提供;给劳动者多一点人道关怀[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范围;部分地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立法比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5 孙学致;正确处理劳动合同法中的公私法关系[N];吉林日报;2006年
6 姜锵;新法的本意是劳资双赢[N];中国改革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陈华准;找到企业和员工利益的平衡点[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田享华;劳动关系大热新法次第“亮相”[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叶静漪;基准条款是劳动法制适用的关键[N];法制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陈丽平;平衡贫富差距要加快慈善立法[N];法制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天玉;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陈龙帝(Mr.Vitoonthep Nawadejo);劳动规章制度立法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李斌峰;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张颖慧;企业组织变动与工作权保障[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帆;劳动合同中的合意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爽;台湾“劳动基准法”述评[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展;论劳动关系调整中的公权介入及其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晓曼;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4 吴稚晖;劳动法的经济分析[D];河海大学;2003年
5 李进;劳动基准中的公益诉讼[D];湘潭大学;2008年
6 李博;我国劳动基准法律制度应对WTO劳工标准议题的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7 李光;论劳动合同的变更[D];安徽大学;2012年
8 战东升;日本法上的解雇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裴文;海峡两岸劳动合同法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姜起祥;劳动者工资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06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0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