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集体劳动争议的现状及处理机制

发布时间:2017-08-30 22:04

  本文关键词:论集体劳动争议的现状及处理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集体劳动争议 处理机制 多元主义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因集体劳资纠纷而引发的规模性停工、上访、集会等事件时有发生,更有甚者发生群体性闹访政府机关、群体性暴力事件等。集体劳动争议由于其本身牵涉面广、涉及人数多、影响范围大,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上海市奉贤区地处上海南部,属上海远郊地区,奉贤区内聚集了很多中小企型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驻扎成为集体劳动争议引发的导火索。奉贤区内的集体劳动争议数量在上海全市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数值,且在集体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仍会遇到各种阻力,如工会协调不力、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现状、探寻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困境及总结归纳出完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建议对策是很有必要的。第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集体劳动争议的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指出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安排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阐述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及不足。第二部分是对集体劳动争议及处理机制的概述,介绍集体劳动争议的概念、特征、分类;同样也对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作出简单概述,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主要可通过协商谈判、调解协调、行政措施、劳动仲裁及民事诉讼途径解决。第三部分是通过上海市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的基本情况及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访谈法分析总结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的特点,并对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第四部分是通过分析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处理集体劳动争议的经验,总结出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经验启示,包括集体劳动争议的类型区分、重视调解的运用、集体劳动争议的专有处理程序。第五部分是阐述构建多元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通过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基础、多元集体劳动争议的具体含义等理论分析,提出在完善集体劳动争议多元处理体系的对策建议,其中包括建立劳资双方诚信机制、重视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劳动行政监管力度、加强调解队伍建设、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等方面。
【关键词】:集体劳动争议 处理机制 多元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5
【目录】:
  • 论文摘要2-4
  • Abstract4-10
  • 第一章 导论10-18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0-11
  • 二、文献综述11-15
  • (一)国内集体劳动争议的研究现状11-14
  • (二)国外集体劳动争议的研究现状14-15
  • 三、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15-16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16-17
  • 五、研究创新和不足17-18
  • 第二章 集体劳动争议及处理机制的概述18-23
  • 一、集体劳动争议的基本理论18-20
  • (一)集体劳动争议的概念18-19
  • (二)集体劳动争议的特征19
  • (三)集体劳动争议的分类19-20
  • 二、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20-23
  • (一)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20-21
  • (二)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21-23
  • 第三章 上海市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23-35
  • 一、上海市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的概况23-28
  • (一)上海市奉贤区基本情况介绍23-24
  • (二)上海市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的基本情况24-25
  • (三)上海市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典型案件及分析25-28
  • 二、上海市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的主要特点28-33
  • 三、上海市奉贤区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33-35
  • (一)劳资双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劳动法律精神内涵33
  • (二)集体协商谈判主体缺位,谈判机制流于形式33
  • (三)违法行为仍存在,行政监管力度不够33-34
  • (四)调解组织专业化不足,调解体制尚不健全34-35
  • 第四章 国外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经验及借鉴35-41
  • 一、国外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35-38
  • (一)日本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35-36
  • (二)德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模式36
  • (三)法国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模式36-37
  • (四)英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模式37-38
  • (五)美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模式38
  • 二、国外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经验启示38-41
  • (一)集体劳动争议的类型区分化39
  • (二)重视调解在集体劳动争议中的运用39
  • (三)集体劳动争议的专有处理程序39-41
  • 第五章 构建多元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41-48
  • 一、集体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基础41-42
  • (一)人权理论41
  • (二)集群行为理论41-42
  • (三)多元主义理论42
  • 二、多元主义理论在集体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应用42-43
  • (一)多元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概念42
  • (二)多元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42-43
  • 三、多元框架下,完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对策建议43-48
  • (一)建立劳资双方诚信机制。43-44
  • (二)重视工会组织建设,促进利益争议的协商谈判44
  • (三)健全制度建设,推进社会稳定和谐44-45
  • (四)加强劳动行政监管力度45
  • (五)完善调解组织建设,,加大调解力度45-46
  • (六)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46
  • (七)排摸重点企业,建立重大案件预警机制46
  • (八)仲裁、诉讼阶段,开辟绿色便捷处理渠道46-48
  • 附录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后记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锋;;我能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吗[J];教育与职业;2004年25期

2 张勇;化解劳动争议的方法[J];湖南农业;2005年12期

3 ;我国劳动争议案七大特点[J];职业;2006年10期

4 ;关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03期

5 吉志铭;;泰州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强化劳动争议柔性处理[J];中国劳动;2009年04期

6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解读[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年01期

7 高茂祥;;基于劳动争议调解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理解和思考[J];经济师;2012年03期

8 全国工商联课题组;王全兴;白莲湘;吴文芳;李坤刚;毛红杏;;工商联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2年09期

9 常廷彬;姚震乾;;试论劳动争议调解[J];探求;2012年06期

10 王洋洋;王美蓉;;关于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制度的调查报告——基于南京市18个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实地访谈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方芳;本市首家民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N];北京日报;2005年

2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处理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黄世宏;制定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法[N];福建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钟鞍钢;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法制日报;2002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倪豪梅;加快劳动争议调解立法[N];人民日报;2005年

6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杨立军;劳动争议仲裁遭遇难题[N];西安日报;2005年

7 ;劳动争议仲裁知识问答[N];昌吉日报;2007年

8 赵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下旬首次审议[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白蕾;劳动争议立法聚焦四热点[N];福州日报;2006年

10 金英杰;企业应保障职工享有申请劳动争议的权利[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杨思远;劳动争议的实证分析与法律救济[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唐菁;论我国劳动争议救济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游妮妮;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61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61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a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