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劳资纠纷不断增多,类型层出不穷,而我国固有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目前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下,在解决劳动争议纠纷方面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国家相关立法机关面对此种情况,也在想方设法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该部法律与之前有关法律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完善与提高,但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劳务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出现了大量新型劳资纠纷的情况下,在处理制度上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的深思的问题,而国外在这一方面早已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成熟经验,可以为我们下一阶段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很好的借鉴。在国外不同特点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美国的制度相对来讲完善程度更高,并且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对我国当前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来讲更具有可参考性。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发展史已历经一百多年,这项制度发展到今天,其运行机制、立法、机构设置、处理方式在新时期时代特点下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已搭建起一个完善的劳动争议救济平台,其在为本国雇员解决纠纷、争取权利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像我国一样起步晚,还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上不断摸索的国家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就国内的相关调研情况来讲,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织下,相关学者与实务工作者针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后通过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中外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比较,并且还实地考察了国外相关机构,但是对于我国当前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处理基层劳动实务纠纷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如何解决的课题上,相关学者对此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笔者从当前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历史流变入手,分别对仲裁、调解、审判等处理劳动纠纷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我国当前劳动争议处理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兼顾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尚未解决的老课题,对这些情况从制度本身的层面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制度的突出缺陷,然后对应去比较美国的先进经验,利用比较法学的方法进行归纳、探讨,得出有益于我国现行制度改革的建议,力求在详细梳理美国劳动争议制度历史流变的同时,探寻其深层面的精髓,借鉴美国的制度,在比较两国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改革的方案,整合现有资源,促进劳动争议的解决,为我国法治建设所学习、借鉴。
【关键词】:劳动争议 美国 机制 立法 机构 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一、国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概况10-11
- (一) 劳动争议的基本定义及其影响10
- (二) 国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发展10-11
- 二、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演变11-29
- (一) 机制的演变11-14
- (二) 立法的演变14-17
- (三) 机构的演变17-21
- (四) 方式的演变21-29
- 三、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美国的比较及缺陷29-35
- (一) 机制的特点及缺陷30-31
- (二) 立法的缺陷31-32
- (三) 机构的现状及缺陷32-34
- (四) 方式上的缺陷34-35
- 四、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演变史的借鉴意义35-41
- (一) 增加处理机制的多样性与灵活性36-37
- (二) 不断完善与发展立法37
- (三) 完善机构的设置与职能37-39
- (四) 完善三大处理方式的衔接39-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艳慧;;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工会作用研究[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2 刘源;;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完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谌宏伟;;论医疗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年06期
4 简月;;重构我国知识产权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几点设想[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5 刘彩琼;;试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不足与完善[J];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03期
6 ;广西南宁市召开纪念《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三周年座谈会[J];人事天地;2011年07期
7 郝毓;张升;;关于完善我国商事仲裁制度之构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8 李凤茹;;仲裁:解决商账纠纷又一利剑[J];进出口经理人;2011年09期
9 张乐;;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完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国家林业局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通知[J];国家林业局公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青华;叶坤;付清林;;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市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江华;;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余贵忠;;关于《仲裁法》若干问题的研究[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4 余贵忠;;关于《仲裁法》若干问题的研究[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5 许秀珠;;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法理学分析[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于善旭;宋国绪;李实;;建立我国体育仲裁制度有关难点问题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芦桂英;张萍;;探析仲裁实务中出现的问题[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关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进和完善我国仲裁制度的若干问题探析[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严显艳;我市成立劳动争议处理研究会[N];六盘水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娇萍 郑莉;委员建议依法用足用好劳动争议处理渠道[N];工人日报;2011年
3 任丽;驾起劳动争议处理的“三驾马车”[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4 路平 王辉;从化解矛盾到促进和谐[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5 省农垦工会维护部;省农垦工会部署学习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N];海南农垦报;2008年
6 陈荣鑫 邱艳阳 湖南省劳动保障厅法制与监察处,湖南农业大学人事处;社会保险补建补缴争议应当纳入劳动争议处理范围[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7 关怀;对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期盼[N];法制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陈默邋王世玲;六学者“上书”全国人大建言劳动争议处理立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本报记者 王娇萍;积极参与劳动争议处理 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N];工人日报;2008年
10 杨丽艳;劳资纠纷 看仲裁法怎显身手[N];人民法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泳奎;中韩商事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胡伟良;两岸仲裁法之修法建议[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姜霞;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要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陈建;论仲裁员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袁忠民;我国仲裁机构演变的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薛西全;两岸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张烨;论防止仲裁的诉讼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郑鹏基;网络交易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倪静;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婧婷;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雪花;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唯得;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杨芳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林小娥;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政府角色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恒;主要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吴晓萍;我国劳动仲裁制度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周丹单;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王晓乐;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工会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丁贤;从裁审关系看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22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22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