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新时期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

发布时间:2017-10-01 17:14

  本文关键词:论新时期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完善——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法经济学 劳动争议 非诉讼解决 机制完善


【摘要】:当前,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不规范以及劳动者劳动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等因素导致劳动争议逐年猛增。创新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于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协调劳资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法经济学理论对劳动争议进行研究,以完善劳动争议预防机制以及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十分必要。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法经济学 劳动争议 非诉讼解决 机制完善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当前,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不规范以及劳动者劳动权益意识不断增强等因素导致劳动争议逐年猛增。创新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对于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协调劳资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13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长勇;;日本个别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薛俊卫;;浅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年06期

3 冯彦君;董文军;;中国应确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以实现劳动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为目标[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4 吴英姿;;司法的限度:在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之间[J];法学研究;2009年05期

5 何平;;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功能缺失之反思[J];河北法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云飞;;企业社会责任背景下的中日工会法比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梅锦;罗世荣;;高校学生在实习中的人身权保护探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李语嫣;王聪;;超越公力救济中心主义——读《论私力救济》[J];研究生法学;2010年06期

4 王前;;实践教学法对学生英语课堂主体性的激发[J];大家;2012年03期

5 赵德淳;王炜敏;;劳动合同违约金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王天玉;仇晓光;;工作权之再认识——与劳动权相比较视角下的展开[J];当代法学;2011年03期

7 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张成立;;析高校科技人才流动与知识产权保护[J];东岳论丛;2010年05期

9 寇增春;;劳动合同形式的法律效力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S1期

10 蔡小雪;;关于工伤保险对象中的几个特殊问题的研究[J];法律适用;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亚男;;能动司法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推进[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雷遥;华敏洁;韦苇;;论行政诉权的保障与规制——以行政审判权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任清华;;浅析我国的职工董事制度[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顾乐永;张洪新;仲研文;;“非法院受理范围”纠纷回流司法现象反思——以×市基层法院裁定不予受理转化涉诉信访现状为研究样本[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5 高保京;张际枫;;检察官应具备必要的政治思维[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检察官的法治思维及其养成[C];2013年

6 兰继鹏;;论我国的能动司法及对基层法院的要求[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7 廖希飞;;高级人民法院的职能——以行政审判为视角[A];全国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司法体制改革与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C];2015年

8 任才峰;王文艳;;司法的限度:基于供给与需求角度的考察——以环境纠纷的解决及其路径选择为例[A];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凌竹;退休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张颖慧;企业组织变动与工作权保障[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雄;论平等就业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王凯;劳动合同不履行及其法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丁建安;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王天玉;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原;解雇事由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安增莹;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王鹊林;南非集体谈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继元;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杨文静;论劳动合同的解除[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彭根云;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黄键琳;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芳;试论非全日制用工制度[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莉;民事质证程序理论解构与现实完善[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高媛;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陈小文;程序正义的哲学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3 胡敏洁;;论社会权的可裁判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靳学筠;对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原则的反思和重构[J];法律适用;1999年03期

5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调解程序研究[J];法律适用;2009年06期

6 吴英姿;;论民事诉讼“瑕疵证据”及其证明力——兼及民事诉讼证据合法与非法的界线[J];法学家;2003年05期

7 张家慧;诉权意义的回复——诉讼法与实体法关系的理论基点[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8 章志远;;行政公益诉讼热的冷思考[J];法学评论;2007年01期

9 戚建刚;论公益机构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J];法学;2003年07期

10 董茂云;;从废止齐案“批复”看司法改革的方向[J];法学;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思;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评析及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从事兼职发生劳动争议怎么办?[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05期

2 张锋;;我能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吗[J];教育与职业;2004年25期

3 张勇;化解劳动争议的方法[J];湖南农业;2005年12期

4 ;我国劳动争议案七大特点[J];职业;2006年10期

5 ;关于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03期

6 吉志铭;;泰州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强化劳动争议柔性处理[J];中国劳动;2009年04期

7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解读[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年01期

8 高茂祥;;基于劳动争议调解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理解和思考[J];经济师;2012年03期

9 全国工商联课题组;王全兴;白莲湘;吴文芳;李坤刚;毛红杏;;工商联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2012年09期

10 常廷彬;姚震乾;;试论劳动争议调解[J];探求;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方芳;本市首家民企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N];北京日报;2005年

2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处理对策研究[N];中国企业报;2004年

3 黄世宏;制定人事劳动争议仲裁法[N];福建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钟鞍钢;劳动争议为何大幅上升[N];法制日报;2002年

5 全国政协委员 倪豪梅;加快劳动争议调解立法[N];人民日报;2005年

6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杨立军;劳动争议仲裁遭遇难题[N];西安日报;2005年

7 ;劳动争议仲裁知识问答[N];昌吉日报;2007年

8 赵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草案下旬首次审议[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李白蕾;劳动争议立法聚焦四热点[N];福州日报;2006年

10 金英杰;企业应保障职工享有申请劳动争议的权利[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2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杨思远;劳动争议的实证分析与法律救济[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6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唐菁;论我国劳动争议救济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游妮妮;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4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954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2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