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研究
本文关键词: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研究
【摘要】: 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研究事关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在国外,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制度始终是法律理论和实践部门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我国对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研究未给予足够重视,对该领域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论文和研究成果是针对《工伤保险条例》来分析的,而我国各个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发展不尽相同,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出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调整,有必要对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作深入细致研究。 本文根据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发展状况,以《工伤保险条例》在山东省的执行落实情况为研究对象,在论证过程中,注重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借鉴,并联系山东实际,突出运用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完善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提出了对策。全文三万五千余字,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制度。介绍了工伤、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含义,论述了处理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主要原则和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主要内容和处理程序。 第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本部分意在通过介绍德国和美国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司法救济机制,以资我国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有所借鉴。 第三部分,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基本现状,以数字形式对比了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后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介绍了山东省在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费率确认、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行政争议,并一一阐述了行政争议产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完善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的对策。如何立足山东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现状,建立起科学合理并符合山东省情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本部分围绕第三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分别在加快法制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遵循工伤认定程序,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社保经办机构依法拨付工伤保险待遇、依法确定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率、加大劳动能力鉴定的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工伤保险 行政争议 工伤认定 司法救济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2.5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1
- 一、工伤保险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0
- 二、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的里程碑10
- 三、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研究:建设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10-11
- 第1章 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11-20
- 1.1 工伤保险11-13
- 1.1.1 工伤的含义11-12
- 1.1.2 工伤保险的含义12-13
- 1.2 工伤保险行政争议13-18
- 1.2.1 行政争议的含义13
- 1.2.2 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含义13-14
- 1.2.3 处理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主要原则14-15
- 1.2.4 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主要内容15-17
- 1.2.5 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处理程序17-18
- 1.3 国内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制度18-20
- 1.3.1 国内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8-19
- 1.3.2 国内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制度的相关内容19-20
- 第2章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20-25
- 2.1 德国的工伤保险司法救济机制20-22
- 2.1.1 社会保障争议行政处理制度20
- 2.1.2 独具特色的社会法院制度20-22
- 2.2 美国的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司法救济机制22-23
- 2.2.1 权利争议处理机构22
- 2.2.2 权利争议处理程序22-23
- 2.3 国外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3-25
- 2.3.1 扩大工伤保险行政争议案件复议前置范围23-24
- 2.3.2 适当增加调解在办理工伤保险行政争议案件中的运用24
- 2.3.3 改革人民法院行政审判现状24-25
- 第3章 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5-41
- 3.1 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基本现状25-27
- 3.1.1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的状况25-26
- 3.1.2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的状况26-27
- 3.2 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内容27-38
- 3.2.1 工伤认定方面存在的行政争议27-36
- 3.2.2 工伤保险待遇引起的行政争议36-37
- 3.2.3 工伤保险费率确认方面的行政争议37
- 3.2.4 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行政争议37-38
- 3.3 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的原因分析38-41
- 3.3.1 法律竞合方面的问题38-39
- 3.3.2 《工伤保险条例》制度设计的问题39-40
- 3.3.3 山东省贯彻该条例方面的问题40-41
- 第4章 完善山东省工伤保险行政争议制度的对策41-50
- 4.1 加快法制建设41-42
- 4.1.1 《工伤保险条例》修正案尽快出台41-42
- 4.1.2 尽快起草山东省政府规章《山东省工伤保险规定》42
- 4.2 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遵循工伤认定程序,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42-46
- 4.2.1 加快对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工伤保险行政争议方面的培训与教育42-43
- 4.2.2 严格遵循工伤认定程序43
- 4.2.3 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43-45
- 4.2.4 劳动保障部门与政务大厅之间在工伤认定方面的衔接45
- 4.2.5 加大与司法部门沟通、协调力度45-46
- 4.3 社保经办机构依法拨付工伤保险待遇46
- 4.3.1 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意识46
- 4.3.2 社会经办机构依法及时、足额拨付参保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46
- 4.4 依法确定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率46-48
- 4.5 加大劳动能力鉴定方面的监督48-50
- 4.5.1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48
- 4.5.2 提高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法制意识48-49
- 4.5.3 加大对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筛选49-50
- 结语50-51
- 注释51-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哲;;浅析行政复议的利弊[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2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J];郴州政报;2011年06期
3 施倚;;工伤医疗费是否全部能报销?[J];劳动保护;2011年08期
4 江必新;;积极创新理念机制 有效化解行政争议[J];传承;2011年13期
5 李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J];天津社会保险;2011年04期
6 ;桂林市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J];人事天地;2011年01期
7 杨晓姗;;社会康复 促进工伤职工回归社会[J];劳动保护;2011年07期
8 王勇;;民事与行政交叉案件的审理模式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9 王兆民;;答读者问[J];青苹果;2003年02期
10 陈永革;肖伟;;行政调解:内涵界定、法理基础和应然价值[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张明丽;;武汉市中小企业工伤保险问题探讨[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2 吕学静;张波;;北京市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重在落实——难点在于外来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万成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及启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段誉;刘一鸣;李昭;;关于保险对非正式风险分摊机制挤出效应的实验研究[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5 杜红兵;杨瑾娣;;我国煤矿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周华中;;关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哲学思考[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周华中;;体现工伤预防功能是工伤保险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甘心孟;;风险管理评价与工伤保险[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功智;刘铁民;欧阳梅;牛和平;;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发展战略目标设想[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杨晋川;刘庆民;;谈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萧韩;工伤保险将成煤矿企业必需[N];中国煤炭报;2005年
2 记者 蓝云 实习生 陈雅琪;今年工伤保险将增31万人[N];福建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胡华;强力推动工伤保险[N];抚州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伟 江苏工人报记者 周新林;进城务工人员呼唤“工伤保险”[N];工人日报;2004年
5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何二宝 李新伟 李会俭;不参加工伤保险真不“保险”[N];衡水日报;2005年
6 张杰;进城务工人员呼唤“工伤保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赖侃;工伤保险:深入企业千万家[N];乐山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赵文骅;解读工伤保险两项新规定[N];人才市场报;2005年
9 记者 邓书恒 实习生 张文秀;高风险企业必须推行工伤保险[N];石家庄日报;2005年
10 记者 胡蓉邋通讯员 杨芳;澧县:发放工伤保险“手册”11000册[N];常德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欣华;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韶华;民事诉讼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王磊;中国职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4 贺荣;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韩俊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宋玲;清末民初行政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川;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毛光烈;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D];上海大学;2008年
9 李华一;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平;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芮立新;论工伤保险与侵权赔偿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3 王小明;船员人身伤亡工伤保险赔偿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王兆伟;工伤保险行政争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雪梅;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之竞合[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罗东澜;煤矿爆炸安全分级评价及其在煤矿工伤保险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7 李鹏;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8 周开畅;论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法律适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佟静;枣庄市工伤保险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姜学鹏;我国工伤保险差别费率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56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95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