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移动支付盗刷行为的民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0 01:50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行业的迅速发展,该领域内频发的盗刷行为对移动支付的交易安全提出了挑战。人们对移动支付安全的关注,使得合理分配移动支付盗刷行为所带来的损失,成为影响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的关键。有鉴于此,本文在介绍债权准占有理论的基础上,以“移动支付盗刷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债权准占有理论在移动支付盗刷行为中的适用标准,以期建立移动支付盗刷纠纷合理、有效的责任分配机制,对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有所裨益。本文除“导言”、“结语”外,共分为三个章节,各章节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移动支付盗刷行为的类型化分析”,通过介绍移动支付的概念,引出当前移动支付追求效率所引发的盗刷风险。以四个典型的案例,列举了盗刷人实施盗刷行为的常见手段。在此基础上,对移动支付盗刷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指出对移动支付盗刷行为类推适用表见代理的相关规定,可能存在法律效果和法律构成上的不适应,并指出在移动支付盗刷行为责任分担机制中引入支付机构责任的合理性。第二章“债权准占有理论在移动支付盗刷领域的具体适用”,首先,介绍债权准占有理论的法理基础,分析债权准占有的具体构成要件。其次,将盗刷行为分为盗刷支付账户内余额或盗刷账户绑定银行卡两种情况。在盗刷支付账户内余额时,盗刷人侵犯了用户对支付机构保管的货币享有债权请求权。对此,如果支付机构未能准确核实支付口令、未能提示用户注意防范盗刷风险、未能提示用户注意格式条款,有以上三者任何一种情况,应认定支付机构向盗刷人的清偿存在过失,不能构成有效清偿。在盗刷账户绑定银行卡余额时,盗刷人侵犯了用户对银行享有的存款债权。对此,如果银行在与支付机构开展合作时,未能应尽到审慎核查支付机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资质的义务,银行应同样被认定为在向债权准占有人的清偿中存在过失,不能构成有效清偿。第三章“向移动支付盗刷人清偿的法律效果”。当支付机构(或银行)构成对移动支付盗刷人的有效清偿时,用户与支付机构(或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用户可要求盗刷人返还不当得利或要求盗刷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在支付机构(或银行)未构成对盗刷人的有效清偿时,可以确立以共同过失为由进行抗辩的严格责任,用户至多承担50%的盗刷损失。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惠;;移动支付进入产业升级新阶段[J];中国商界;2015年05期

2 孙忠喜;;银行移动支付助力基层党建工作研究[J];浙江金融;2019年12期

3 国福丽;;移动支付市场的当前发展及未来趋势探讨[J];财富时代;2019年12期

4 聂进;周江涛;罗顺秀;;小型商户第三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业;2019年36期

5 交控宣;;山西高速公路移动支付收入快速增长[J];支部建设;2018年32期

6 张明;张力;廖丹;;基于支付标记化技术的移动支付安全方案[J];中国新通信;2018年22期

7 王培懿;;移动支付对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年12期

8 田柠;;浅析移动支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年12期

9 于秀玲;;县域移动支付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方正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8年32期

10 杨小霈;;浅谈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三方移动支付2019Q3交易规模约56万亿 2019年[A];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1期)[C];2020年

2 邓闻韬;吴梓颖;司徒仲坚;李诗洋;;移动支付成功率提升优化研究[A];2019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专刊[C];2019年

3 邱翔;;我国近场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的确立发展分析[A];两化融合与物联网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皓;;SIMpass/RF-SIM/NFC及其在非接触移动支付中的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09年

5 罗敏妍;符维胜;彭英明;;移动支付场景下的深度覆盖解决方案探讨[A];2018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专刊[C];2018年

6 王晓彬;姚梦珂;苗岩;张聪聪;;基于网业结合的移动支付环境诊断[A];2018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专刊[C];2018年

7 沈焕;;全球近场通信与移动支付现状及趋势研究[A];面向5G的LTE网络创新研讨会(2017)论文集[C];2017年

8 张高媛;;移动支付的法律风险及防控机制探讨[A];《同行》2015年9月(上)[C];2015年

9 ;第三方移动支付2018年交易规模达190.5万亿 2018年[A];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19年第4期)[C];2019年

10 虞佩旋;杨海波;;移动支付警告信息对警告效果影响的眼动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平顶山市郊联社 周莉斯 闵照祥;农信系统移动支付需增强客户体验[N];农村金融时报;2019年

2 本报评论员 张昊;打车软件只是个“炮灰”[N];经济观察报;2014年

3 王君;i时代的商业变迁[N];经济观察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骆沙;未来出门或许只需要带一部手机[N];中国青年报;2011年

5 盘和林;移动支付助力缩小中西金融服务差距[N];贵州政协报;2019年

6 陈秀月;刘乐君:移动支付争夺战[N];经济观察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胡群;支付变革[N];经济观察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燕京;移动支付再次圈粉[N];中国消费者报;2020年

9 本报记者 贡晓丽;移动支付须扎紧安全篱笆[N];中国科学报;2017年

10 记者 曹聪;移动支付 让金融服务按下“快捷键”[N];福州日报;202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Ali Nawaz Khan;将五大人格模型与UTAUT结构联系起来以预测采用IS:移动支付验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张俊彩;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3 高丛;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机制与效率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4 李健民;基于价值网络的移动支付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张鹏;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创新及其主要外部动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6 刘伟;移动支付消费者感知风险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刘文琦;移动支付系统安全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戴宏;移动支付系统安全风险评估[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刘家乐;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王选飞;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运行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涵;移动支付对大学生享乐幸福度和冲动性消费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2 徐铭汕;移动支付盗刷行为的民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3 虞佩旋;移动支付警告信息对警告效果影响的眼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年

4 黄冬燕;第三方移动支付客户资金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5 杨晓雅;基于知识与数据共同驱动的移动用户支付行为识别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6 李丹;互联网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年

7 史政卿;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9年

8 陈旭;建设银行Y分行移动支付收单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9 陈青青;商业银行移动支付发展策略研究[D];河北金融学院;2019年

10 杨斯琪;消费者第三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06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606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0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