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政策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5 14:05
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作为目标研究区域,主要研究其2002年~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除了考虑社会经济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还应考虑政策影响因素。本文以1996年~2006年间常州市耕地变化情况为例,首先对其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沿用前人研究方法,利用1996年-2001年耕地变化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以此推算2002年-2006年耕地变化数量,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针对两者差值,本文认为政策影响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文章综合介绍了政策因素体系结构,提出在进行政策影响因素分析的过程中,以政策工具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此构建土地利用变化政策因素影响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对常州市耕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说明。在进行政策影响因素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利用GIS的相关研究手段与方法,综合运用监督分类对遥感影像进行信息提取,并且结合制图分析,对特定区域(常州市青龙乡)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可视化表达,并结合相关政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说明。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常州市2002年~2006年交通用地变化示意图
图2一常州市2002年~2006年土地利用机构信息嫡变化图可以看出,2002年~2006年间,常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嫡值总土地利用类型呈现丰富和均匀状态。其中,2003年一2006年增长较6229增长至1.6287,主要由于当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耕地被转利用机构的比例从2003年的4.53%激增至2004年的7.巧%,由此造成章小结介绍研究区域概况,根据常州市历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土地利用2002年~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其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况。
而当经济处于停滞或衰退阶段,城市扩展速度会大幅度降低哪}。通过数据分析,在2002年一2006年间,常州市GDP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卜0.983),如图3一2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其政策的影响[J]. 甄霖,谢高地,杨丽,成升魁,郭广猛. 资源科学. 2005(04)
[2]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体系分析[J]. 廉高波. 绿色中国. 2005(06)
[3]漳州市土地覆被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 全斌,杨肖琪,刘绍鸿,黄正清,高建阳,黄德华,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3)
[4]建瓯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李熙波,雷寿平,黄梅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5]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西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香宝. 地球信息科学. 2005(01)
[6]吉林省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王宗明,张柏,张树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06)
[7]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 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陈晋,辜智慧,徐伟. 地理学报. 2004(02)
[8]河西走廊景观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J]. 蒙吉军,李正国. 中国沙漠. 2004(01)
[9]NSTEC土地利用格局的人口密度变化驱动力研究[J]. 王静爱,赖彦斌,徐伟,陈婧. 自然资源学报. 2004(01)
[10]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 朱会义,李秀彬. 地理学报. 2003(05)
本文编号:3362257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常州市2002年~2006年交通用地变化示意图
图2一常州市2002年~2006年土地利用机构信息嫡变化图可以看出,2002年~2006年间,常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嫡值总土地利用类型呈现丰富和均匀状态。其中,2003年一2006年增长较6229增长至1.6287,主要由于当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耕地被转利用机构的比例从2003年的4.53%激增至2004年的7.巧%,由此造成章小结介绍研究区域概况,根据常州市历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土地利用2002年~200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其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况。
而当经济处于停滞或衰退阶段,城市扩展速度会大幅度降低哪}。通过数据分析,在2002年一2006年间,常州市GDP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卜0.983),如图3一2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及其政策的影响[J]. 甄霖,谢高地,杨丽,成升魁,郭广猛. 资源科学. 2005(04)
[2]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体系分析[J]. 廉高波. 绿色中国. 2005(06)
[3]漳州市土地覆被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 全斌,杨肖琪,刘绍鸿,黄正清,高建阳,黄德华,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3)
[4]建瓯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李熙波,雷寿平,黄梅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5]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西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 香宝. 地球信息科学. 2005(01)
[6]吉林省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 王宗明,张柏,张树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06)
[7]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 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陈晋,辜智慧,徐伟. 地理学报. 2004(02)
[8]河西走廊景观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J]. 蒙吉军,李正国. 中国沙漠. 2004(01)
[9]NSTEC土地利用格局的人口密度变化驱动力研究[J]. 王静爱,赖彦斌,徐伟,陈婧. 自然资源学报. 2004(01)
[10]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 朱会义,李秀彬. 地理学报. 2003(05)
本文编号:3362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362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