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的发生机理及政府控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21:34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扶贫减困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问题。在中国,农村的贫困不仅是农民的贫困,也是影响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将其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目前,中国农村的扶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同时,中国的城乡市场也趋于饱和,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因此,农村市场的繁荣将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要彻底的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就必须认清农村贫困的根源,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即揭示中国农村贫困的发生机理;通过对中国农村贫困发生机理的分析,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农村贫困状况的政府控制机制,这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二。本文的研究以农村贫困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为基础,根据现有各类反映中国农村贫困现状的资料,结合实地调研,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贫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贫困的概念
2.2 贫困的范式
2.2.1 收入贫困
2.2.2 能力贫困
2.2.3 权力贫困
2.3 贫困的衡量
2.3.1 贫困线
2.3.2 贫困程度的测定
第三章 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
3.1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趋于集中
3.2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高
3.3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环境较差
3.3.1 贫困户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不利
3.3.2 贫困户所在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3.4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水平低
3.4.1 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单一
3.4.2 贫困人口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低
3.4.3 贫困人口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下降
3.4.4 七成以上贫困人口的收入在500 元以上
3.4.5 一半以上的贫困农户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现金短缺的状态
3.5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消费水平低下
3.5.1 生活消费支出七成以上用于食品消费
3.5.2 非食物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5.3 生活消费以自给性为主
3.5.4 居住面积小条件差
3.5.5 耐用消费品数量少档次低
3.6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经营状况落后
3.6.1 生产投资少、第一产业投入比重大
3.6.2 贫困农户农业生产水平低
3.7 中国农村贫困户劳动力人口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率低,劳动力负担重
3.7.1 贫困农户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3.7.2 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低
3.7.3 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负担重
3.8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贫困的制度因素分析
4.1 农村土地制度
4.1.1 土地产权不清
4.1.2 土地收益低下
4.1.3 土地产权流转不畅
4.2 农村户籍制度
4.2.1 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
4.2.2 户籍制度影响了农民正常价值观的形成
4.2.3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打工机会
4.2.4 户籍制度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4.3 农村教育制度
4.4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4.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5.1 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差异
4.5.2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差异
4.5.3 农民工社会保险方面,国家保障制度同样存在差异
4.6 农村财税制度
4.7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村贫困的经济因素分析
5.1 变量选取
5.2 实证分析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
5.2.3 误差修正模型
5.2.4 格兰杰(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5.3 案例分析
5.3.1 紫阳县的贫困状况分析
5.3.2 紫阳县农村贫困的原因总结
5.4 结论
第六章 改善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政府控制机制研究
6.1 宏观层面
6.1.1 完善现有制度体系
6.1.2 完善政府的反贫机制
6.2 微观层面
6.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2.2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6.2.3 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质量
6.2.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2.5 发展特色产业
6.2.6 扩大劳务输出
6.2.7 加速贫困地区科技进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提高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力度[J]. 于永臻. 中国经贸导刊. 2006(16)
[2]“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新思路[J]. 赵茂林. 北方经济. 2006(11)
[3]山东省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J]. 杨秀玉. 山东经济. 2006(03)
[4]论导致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制度性因素[J]. 李定轶.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5]求解农村教育权利贫困的经济法进路[J]. 赵学刚. 商业研究. 2006(06)
[6]教育、经验和农民工的收入[J]. 张泓骏,施晓霞. 世界经济文汇. 2006(01)
[7]论贫困概念的内涵[J]. 郭熙保. 山东社会科学. 2005(12)
[8]中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J]. 张林秀,罗仁福,刘承芳,Scott Rozelle. 经济研究. 2005(11)
[9]论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 赵茂林. 经济纵横. 2005(08)
[10]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J]. 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本文编号:3571117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贫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贫困的概念
2.2 贫困的范式
2.2.1 收入贫困
2.2.2 能力贫困
2.2.3 权力贫困
2.3 贫困的衡量
2.3.1 贫困线
2.3.2 贫困程度的测定
第三章 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
3.1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趋于集中
3.2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高
3.3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环境较差
3.3.1 贫困户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不利
3.3.2 贫困户所在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3.4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水平低
3.4.1 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来源单一
3.4.2 贫困人口收入的货币化程度低
3.4.3 贫困人口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下降
3.4.4 七成以上贫困人口的收入在500 元以上
3.4.5 一半以上的贫困农户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现金短缺的状态
3.5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消费水平低下
3.5.1 生活消费支出七成以上用于食品消费
3.5.2 非食物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5.3 生活消费以自给性为主
3.5.4 居住面积小条件差
3.5.5 耐用消费品数量少档次低
3.6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经营状况落后
3.6.1 生产投资少、第一产业投入比重大
3.6.2 贫困农户农业生产水平低
3.7 中国农村贫困户劳动力人口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率低,劳动力负担重
3.7.1 贫困农户劳动力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3.7.2 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低
3.7.3 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负担重
3.8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贫困的制度因素分析
4.1 农村土地制度
4.1.1 土地产权不清
4.1.2 土地收益低下
4.1.3 土地产权流转不畅
4.2 农村户籍制度
4.2.1 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民自由迁徙的权利
4.2.2 户籍制度影响了农民正常价值观的形成
4.2.3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打工机会
4.2.4 户籍制度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4.3 农村教育制度
4.4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4.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5.1 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差异
4.5.2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差异
4.5.3 农民工社会保险方面,国家保障制度同样存在差异
4.6 农村财税制度
4.7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村贫困的经济因素分析
5.1 变量选取
5.2 实证分析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
5.2.3 误差修正模型
5.2.4 格兰杰(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5.3 案例分析
5.3.1 紫阳县的贫困状况分析
5.3.2 紫阳县农村贫困的原因总结
5.4 结论
第六章 改善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政府控制机制研究
6.1 宏观层面
6.1.1 完善现有制度体系
6.1.2 完善政府的反贫机制
6.2 微观层面
6.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2.2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6.2.3 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质量
6.2.4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2.5 发展特色产业
6.2.6 扩大劳务输出
6.2.7 加速贫困地区科技进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提高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力度[J]. 于永臻. 中国经贸导刊. 2006(16)
[2]“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新思路[J]. 赵茂林. 北方经济. 2006(11)
[3]山东省教育投入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J]. 杨秀玉. 山东经济. 2006(03)
[4]论导致我国农民贫困问题的制度性因素[J]. 李定轶.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5]求解农村教育权利贫困的经济法进路[J]. 赵学刚. 商业研究. 2006(06)
[6]教育、经验和农民工的收入[J]. 张泓骏,施晓霞. 世界经济文汇. 2006(01)
[7]论贫困概念的内涵[J]. 郭熙保. 山东社会科学. 2005(12)
[8]中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J]. 张林秀,罗仁福,刘承芳,Scott Rozelle. 经济研究. 2005(11)
[9]论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 赵茂林. 经济纵横. 2005(08)
[10]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J]. 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本文编号:3571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7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