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土地法论文 >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 ——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6 06:01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全国各地都刮起了建设经济开发区的热潮,土地的需求量大幅的增长,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进而导致了我国的被征地农民也越来越多。然而,我国现行的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范围偏窄、缺乏公平和合理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了我国被征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因此,如何对我国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完善,既保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最大限度的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一共包括六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等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介绍了土地征收补偿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相关概念,其次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土地所有权理论、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城乡关系与社会公正理论作了相应的评述,为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做了概述,包括介绍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文章来源】:华侨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5 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相关概念
        2.1.1 农村土地
        2.1.2 土地征收
        2.1.3 关于“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
        2.1.4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
    2.2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相关理论
        2.2.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土地所有权理论
        2.2.2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
        2.2.3 城乡关系与社会公正理论
第3章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追溯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追溯
        3.1.1 建国初期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
        3.1.2 人民公社及文革时期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
        3.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
    3.2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现状
        3.2.1 征地补偿前提--“公共利益”
        3.2.2 征地补偿原则--“按土地原用途给予补偿”
        3.2.3 征地补偿范围--“补偿范围狭隘”
        3.2.4 征地补偿标准--“平均年产值”和“倍数法”
        3.2.5 征地补偿对象--“农民个人和集体经济组织”
        3.2.6 征地补偿程序—“行政批准和行政救济”
    3.3 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公共利益的界定不明确
        3.3.2 征地补偿原则不公平
        3.3.3 征地补偿范围狭窄
        3.3.4 征地补偿标准偏低
        3.3.5 征地补偿程序不完善
第4章 安溪县农村土地征收补偿个案研究
    4.1 安溪县概况
    4.2 安溪县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情况
        4.2.1 安溪县土地征收情况
        4.2.2 安溪县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4.2.3 安溪县被征地农民安置办法
    4.3 安溪县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存在的问题
        4.3.1 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被征地农民反应强烈
        4.3.2 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高,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尚不健全
        4.3.3 供地率偏低,存在土地闲置、浪费现象
第5章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对策思考
    5.1 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确立征地补偿的基本原则
    5.2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标准
    5.3 丰富补偿方式,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5.4 提高权利意识,构建“农民参与式”政府决策程序的思想
    5.5 统筹城乡发展,确定并坚持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价值导向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571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71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6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