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国家土地调节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7 23:06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12月底,中央又提出要实施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同时我国正在统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改革,核心内容是在保持集体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保障农民收益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其实质也是“三权”分置。因此,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今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正是在这一新形势下,对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成效和风险等进行认真梳理,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地租理论、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等理论为基础,试图提出国家土地调节权概念和分析农地制度的“产权光谱”理论,论证国家土地调节权是决定农地“产权光谱”变化的重要因素,试图以我国农地制度变革历史为例,分析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具体实现形式,提出随着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化,必须引入第四权,构建农地“四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为完善我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构为: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理论意义等,属于引言部分;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主要对农村集体土地、“三权...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理论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基本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基本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观点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本文创新
二、本文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农村集体土地
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
三、国家土地调节权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二、地租理论
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
四、毛泽东集体经济理论
五、邓小平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
六、习近平“三农”思想
七、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
八、对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由“三权”分置到引入第四权: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土地调节权与土地产权光谱理论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与土地产权的多功能性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决定土地产权结构变化:土地产权光谱理论
第二节 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依据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的目标
三、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形式
第四章 从国家土地调节权视角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变迁
第一节 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优先目标:为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剩余积累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形式:集体生产+农业税+农产品流通的垄断
三、国家强力介入下农地产权的性质
第二节 农业税免除前的“两权分离”时期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优先目标:解决温饱问题和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形式:农业税+“三提五统”+农地用途转换权的垄断
三、国家土地调节权对农地产权性质的影响
第三节 农业税免除后的农地“两权分离”时期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优先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快速增长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形式:农业补贴+农地用途转换权垄断+“土地财政”
三、国家土地调节权对农地产权性质的影响
第五章 “三权”分置改革对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三权”分置背景下国家土地调节权的目标分析
一、“地”的问题: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二、“粮”的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人”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钱”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
第二节 农地“三权”分置对现有国家土地调节权实现形式的影响
一、“三权”分置对农业补贴的影响
二、“三权”分置对国家农地用途转换权垄断的影响
三、“三权”分置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四、“三权”分置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第三节 “三权”分置改革后农地产权性质分析
一、集体所有权的虚化和实化
二、农地成员权的股份化
三、农地经营权的资本化
四、国家土地调节权的显现化
第六章 建立我国的国家土地调节权的成熟稳定实现机制
第一节 正视“国家土地调节权”与其他“三权”的关系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决定了其他“三权”的性质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实现形式取决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治理能力
三、以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界定集体与农民土地权利关系
第二节 新形势下国家土地调节权实现机制构建的设想
一、完善农地保护制度
二、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规划制度
三、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四、完善以税收为主的土地增值调节制度
五、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85512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理论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第二节 基本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基本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观点
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本文创新
二、本文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农村集体土地
二、农地“三权”分置改革
三、国家土地调节权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二、地租理论
三、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
四、毛泽东集体经济理论
五、邓小平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理论
六、习近平“三农”思想
七、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
八、对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由“三权”分置到引入第四权: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土地调节权与土地产权光谱理论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与土地产权的多功能性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决定土地产权结构变化:土地产权光谱理论
第二节 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依据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的目标
三、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形式
第四章 从国家土地调节权视角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变迁
第一节 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优先目标:为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剩余积累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形式:集体生产+农业税+农产品流通的垄断
三、国家强力介入下农地产权的性质
第二节 农业税免除前的“两权分离”时期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优先目标:解决温饱问题和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形式:农业税+“三提五统”+农地用途转换权的垄断
三、国家土地调节权对农地产权性质的影响
第三节 农业税免除后的农地“两权分离”时期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优先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快速增长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形式:农业补贴+农地用途转换权垄断+“土地财政”
三、国家土地调节权对农地产权性质的影响
第五章 “三权”分置改革对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三权”分置背景下国家土地调节权的目标分析
一、“地”的问题: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二、“粮”的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人”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钱”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
第二节 农地“三权”分置对现有国家土地调节权实现形式的影响
一、“三权”分置对农业补贴的影响
二、“三权”分置对国家农地用途转换权垄断的影响
三、“三权”分置对“土地财政”的影响
四、“三权”分置对耕地保护的影响
第三节 “三权”分置改革后农地产权性质分析
一、集体所有权的虚化和实化
二、农地成员权的股份化
三、农地经营权的资本化
四、国家土地调节权的显现化
第六章 建立我国的国家土地调节权的成熟稳定实现机制
第一节 正视“国家土地调节权”与其他“三权”的关系
一、国家土地调节权决定了其他“三权”的性质
二、国家土地调节权实现形式取决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治理能力
三、以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界定集体与农民土地权利关系
第二节 新形势下国家土地调节权实现机制构建的设想
一、完善农地保护制度
二、完善城乡统一的土地规划制度
三、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四、完善以税收为主的土地增值调节制度
五、完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85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78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