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8 01:55
当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历史转型时期:一是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加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加速向现代集约型转变;三是中国经济社会由“二元经济结构”加速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四是中国农业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被摆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是整个国家小康社会建设的短边限制,没有农村的小康社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社会。不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问题,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从“三农”问题的关系来看,农民问题是核心;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收入问题。事实上,从目前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来看,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针对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专家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县乡村镇,许多地区也“穷则思变”进行了各类实验。但至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速持续走低的现状并没有...
【文章页数】:2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农民收入问题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
2.1.2 农民收入
2.1.3 农民收入分类
2.2 重视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有关论述
2.2.2 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保障农民收入问题的有关理论
2.2.3 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对农民收入问题的相关论述
2.3 国内农民收入有关理论评述
2.3.1 制度非均衡论
2.3.2 不完全信息论
2.3.3 不完全信息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2.3.4 帕累托无效率理论
2.3.5 资源禀赋学说
2.4 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提高农民收入
2.4.1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涵解析
2.4.2 农村小康: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
2.4.3 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切入点
3 经济转型进程中农民收入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3.1 经济转型时期农民收入的历史回顾
3.1.1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
3.1.2 第二阶段(1985-1990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3.1.3 第三阶段(1991-1996年):农民收入反弹回升
3.1.4 第四阶段(1997-今):农民收入缓慢下滑
3.1.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总体特征
3.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总体特征
3.2 中国农民收入现状的比较分析
3.2.1 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内部比较分析
3.2.2 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分析
3.2.3 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地区比较分析
3.3 农民收入现状与农村全面小康要求的差距及因素分析
3.3.1 农民收入现状与农村全面小康要求的差距
3.3.2 现阶段农民收入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分析
4 经济转型进程中农民收入现状的区域实证分析
4.1 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4.1.1 江苏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1.2 浙江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2 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4.2.1 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2.2 四川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3 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4.3.1 对贵州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3.2 对内蒙古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4 对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成因的简单归纳
4.4.1 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薄弱
4.4.2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4.4.3 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落后
4.4.4 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下降
4.4.5 农业长期投入偏低
5 经济转型期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5.1 农村土地制度
5.1.1 土地承包制对农民收入的激励作用减小
5.1.2 适度规模经济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5.1.3 土地发展权尚未进入法律体系
5.2 农村税费制度
5.2.1 减轻负担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5.2.2 农民负担的演化过程
5.2.3 减负问题的核心:农村税费负担
5.2.4 农村税费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 农产品价格制度
5.3.1 农产品价格变动
5.3.2 农产品供求格局变化
5.3.3 农产品价格补贴
5.3.4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5.4 户籍制度与流动制度
5.4.1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5.4.2 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减弱
5.4.3 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限制
5.4.4 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进展不畅
5.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5.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现状
5.5.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5.6 农村金融支持制度
5.6.1 金融支持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意义
5.6.2 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6 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增长的非制度性因素分析
6.1 宏观经济运行与农民收入增长
6.1.1 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分析
6.1.2 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2 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
6.2.1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理论评述
6.2.2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及其加快农业技创新的道路选择
6.2.3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3 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
6.3.1 我国农民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6.3.2 农民文化素质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4 加入WTO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6.4.1 加入WTO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影响
6.4.2 加入WTO与农民收入增长的消极影响
7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
7.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7.1.1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7.1.2 加强农村集体组织的力量
7.1.3 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
7.1.4 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
7.1.5 搞好龙头企业建设
7.1.6 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7.2 新型农村工业化进程
7.2.1 农村工业化和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7.2.2 新型农村工业化及其对策
7.3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7.3.1 政策保障
7.3.2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7.3.3 新型农村城镇化
7.4 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7.4.1 改革的原则
7.4.2 改革的方向
7.4.3 改革对策
7.5 调整农村土地制度
7.5.1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7.5.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
7.6 调整农业结构
7.6.1 市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依据
7.6.2 把握调整的关键环节
7.6.3 转换政府职能
7.6.4 提高农民素质
7.7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7.7.1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7.7.2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策略思考
7.8 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
7.8.1 新型农业集约化的特点
7.8.2 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与农民增收
7.8.3 促进新型农业集约化的对策思考
7.9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7.9.1 特色农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7.9.2 我国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类型
7.9.3 发展特色农业的原则与途径
7.10 重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7.10.1 在网络经济平台上重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7.10.2 建立社会化服务型专业协会和专业化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
声明
致谢
本文编号:3785767
【文章页数】:2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框架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农民收入问题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农民收入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
2.1.2 农民收入
2.1.3 农民收入分类
2.2 重视农民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有关论述
2.2.2 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保障农民收入问题的有关理论
2.2.3 新中国三代领导人对农民收入问题的相关论述
2.3 国内农民收入有关理论评述
2.3.1 制度非均衡论
2.3.2 不完全信息论
2.3.3 不完全信息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2.3.4 帕累托无效率理论
2.3.5 资源禀赋学说
2.4 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提高农民收入
2.4.1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涵解析
2.4.2 农村小康: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
2.4.3 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切入点
3 经济转型进程中农民收入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3.1 经济转型时期农民收入的历史回顾
3.1.1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
3.1.2 第二阶段(1985-1990年):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
3.1.3 第三阶段(1991-1996年):农民收入反弹回升
3.1.4 第四阶段(1997-今):农民收入缓慢下滑
3.1.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总体特征
3.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结构变动的总体特征
3.2 中国农民收入现状的比较分析
3.2.1 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内部比较分析
3.2.2 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分析
3.2.3 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地区比较分析
3.3 农民收入现状与农村全面小康要求的差距及因素分析
3.3.1 农民收入现状与农村全面小康要求的差距
3.3.2 现阶段农民收入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分析
4 经济转型进程中农民收入现状的区域实证分析
4.1 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4.1.1 江苏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1.2 浙江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2 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4.2.1 黑龙江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2.2 四川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3 民族地区农民收入现状的实证分析
4.3.1 对贵州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3.2 对内蒙古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4.4 对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成因的简单归纳
4.4.1 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薄弱
4.4.2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4.4.3 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落后
4.4.4 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下降
4.4.5 农业长期投入偏低
5 经济转型期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5.1 农村土地制度
5.1.1 土地承包制对农民收入的激励作用减小
5.1.2 适度规模经济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5.1.3 土地发展权尚未进入法律体系
5.2 农村税费制度
5.2.1 减轻负担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5.2.2 农民负担的演化过程
5.2.3 减负问题的核心:农村税费负担
5.2.4 农村税费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 农产品价格制度
5.3.1 农产品价格变动
5.3.2 农产品供求格局变化
5.3.3 农产品价格补贴
5.3.4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
5.4 户籍制度与流动制度
5.4.1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5.4.2 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减弱
5.4.3 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限制
5.4.4 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进展不畅
5.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5.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现状
5.5.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5.6 农村金融支持制度
5.6.1 金融支持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意义
5.6.2 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6 经济转型期农民收入增长的非制度性因素分析
6.1 宏观经济运行与农民收入增长
6.1.1 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分析
6.1.2 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2 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
6.2.1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理论评述
6.2.2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及其加快农业技创新的道路选择
6.2.3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3 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
6.3.1 我国农民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6.3.2 农民文化素质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4 加入WTO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6.4.1 加入WTO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影响
6.4.2 加入WTO与农民收入增长的消极影响
7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
7.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7.1.1 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7.1.2 加强农村集体组织的力量
7.1.3 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
7.1.4 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
7.1.5 搞好龙头企业建设
7.1.6 加强产业组织建设
7.2 新型农村工业化进程
7.2.1 农村工业化和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7.2.2 新型农村工业化及其对策
7.3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7.3.1 政策保障
7.3.2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7.3.3 新型农村城镇化
7.4 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7.4.1 改革的原则
7.4.2 改革的方向
7.4.3 改革对策
7.5 调整农村土地制度
7.5.1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7.5.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途径
7.6 调整农业结构
7.6.1 市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依据
7.6.2 把握调整的关键环节
7.6.3 转换政府职能
7.6.4 提高农民素质
7.7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7.7.1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7.7.2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策略思考
7.8 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
7.8.1 新型农业集约化的特点
7.8.2 新型农业集约化经营与农民增收
7.8.3 促进新型农业集约化的对策思考
7.9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7.9.1 特色农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7.9.2 我国发展特色农业的基本类型
7.9.3 发展特色农业的原则与途径
7.10 重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7.10.1 在网络经济平台上重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7.10.2 建立社会化服务型专业协会和专业化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论文
声明
致谢
本文编号:3785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78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