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领导决策论文 >

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及其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5 15:25

  本文关键词:证据理论及其在决策评价中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2年

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及其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锁斌  

【摘要】:不确定性量化是近年来刚刚起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由于它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有着实际工程需求的牵引,因此受到了全世界科研单位、学术机构的广泛关注。证据理论作为一种不确定性信息处理方法,虽然在数据融合、模式识别、决策分析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面的能力直到近几年才得到重视。本文研究证据理论在不确定性量化分析中的应用,致力于完善该方法的理论框架,并研究其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具体工作如下: (1)研究了异类信息的证据理论统一表示方法,给出了概率分布、概率包络、模糊分布、专家估计信息、小样本测试数据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转化为证据理论焦元表示的方法,从而为统一采用证据理论对模型进行不确定性量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讨论了高冲突区间数证据合成中的悖论问题,提出先采用不交化运算将相交关系的焦元转化为相等或包含关系,然后再采用Dempster证据合成公式对区间数证据进行合成的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冲突区间数证据合成的问题。 (2)针对顶点法和蒙特卡洛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结合区间算法和遗传算法的证据理论不确定性量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系统响应函数为单调、非单调时的不确定性量化纳入到统一的算法框架中来实现,从而克服了蒙特卡洛法效率较低、顶点法无法处理非单调系统的缺点。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计算效率明显优于顶点法和蒙特卡洛法,对于非单调系统,可以在计算精度相同的情况下使计算性能相对于蒙特卡洛法提升5个数量级,从而使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变得工程可实现。 (3)研究了不确定系统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一种专家估计信息下参数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将专家估计信息转化为概率包络的形式,然后利用结合混合区间算法的不确定性量化快速算法计算参数中不确定性裁剪前后系统失效概率的区间值,并根据失效概率区间的变化情况计算参数的灵敏度系数,从而为下一步减小系统可靠性中的认知不确定性指明了工作重点。 (4)研究了系统中单元失效概率为非精确时的系统可靠性计算问题,基于证据理论,建立了非精确概率下典型的单调关联系统和非单调关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利用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根据证据推理,将单元可靠性中的不确定性传递到顶层系统,从而得出系统失效概率和可靠度的上下界概率分布。!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处理可靠性计算中的不精确信息,且比区间分析法得到的有效信息更多。 (5)针对可靠性分析中存在的认知不确定性问题,将证据理论引入到贝叶斯网络。给出了存在认知不确定性时故障树向贝叶斯网络的转换方法,以及基于信任测度和似然测度求解顶事件发生概率的方法。研究了三种重要度的求解方法,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认知重要度,给出了其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最后,运用所提出方法对某导弹发动机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增强了贝叶斯网络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能力,简单有效且可以得到更丰富的信息。 (6)研究了证据理论在系统可靠度近似计算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变量中同时包含随机和认知不确定性时系统可靠度的近似计算方法,仿真表明该算法的效率远高于传统的蒙特卡洛法。另外,针对应力-强度模型的可靠度求解问题,提出只对应力-强度干涉域进行离散化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可靠度近似计算的效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P20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国强,梁好臣;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技术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张义民;王世鹏;刘巧伶;解艳彩;;基于最大可能点摄动法的相关系数可靠性灵敏度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赵书强;程德才;刘璐;;结合D-S证据推理的贝叶斯网络法在配电网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7期

4 王凤阳;赵岩;林家浩;;参数不确定结构平稳随机响应虚拟激励摄动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丛明;刘冬;崔冬梅;孟国兴;董欣胜;;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大规格床身结构模糊优化设计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郭孜政;陈崇双;王欣;刘玉增;谭永刚;;基于证据理论的驾驶行为险态识别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孙全,叶秀清,顾伟康;一种新的基于证据理论的合成公式[J];电子学报;2000年08期

8 朱大奇,于盛林;基于D-S证据理论的数据融合算法及其在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电子学报;2002年02期

9 唐樟春;吕震宙;吕媛波;;随机变量概率信息不充分时的可靠性新模型[J];工程力学;2011年04期

10 付艳华;;一种基于证据综合权重折扣的加权平均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凡;;基于理性推理的观点演化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邓三鹏;杨雪翠;苗德华;郭世杰;王创荣;;基于D-S证据理论的驾驶员疲劳监测方法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0年02期

3 李建国;王晓峰;孙晓明;;冲突证据融合算法性能分析[J];兵工自动化;2008年02期

4 李惊回;黎放;董鹏;谢俊杰;;基于证据理论的敌反空降防空火力强度评估[J];兵工自动化;2008年10期

5 项浩;姜礼平;苏思;;P距离确定信息量的证据合成方法[J];兵工自动化;2010年11期

6 郭玉鹏;时和平;巢蕾;;通信装备故障诊断贝叶斯网络[J];兵工自动化;2011年07期

7 肖小锋;蔡金燕;李文钊;;基于证据理论的多诊断智能体解的综合方法[J];兵工学报;2006年04期

8 王彬;唐晓青;;基于知识模型的产品设计方案失效风险评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9 唐小娟,吴根秀;证据理论合成规则的改进[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冯世琪;廖林清;杨翔宇;;非概率稳健可靠性理论及其发展趋势[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平;汪永东;樊阳;;模糊证据理论的深入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王新;马庆林;;一种新型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获取方法及其应用[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孔鹏程;周健;;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算法的研究[A];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夏俊士;杜培军;张伟;;遥感影像多分类器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前东;陈怀新;;多源信息的快速融合处理技术[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罗翠华;张威;古天祥;;数据融合技术在分布式测控系统中的应用[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傅艳华;唐加福;张化光;;基于证据推理的定量定性决策分析方法[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Research of Combination Rule Based on Evidence Distance and Local Conflict Distribution[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9 ;Research on the Driver Fatigue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the Dempster-Shafer Theory[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10 刘义铭;李恺;邱敏;;P2P网络信任模型的研究[A];第十一届保密通信与信息安全现状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平;面向异构数据源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模型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效武;基于多源融合的网络安全态势量化感知与评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冯光升;面向认知网络的自适应QoS感知与配置方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姜延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杨锦园;基于传感器管理的移动机器人融合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蒋鼎国;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信息监控系统设计与数据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汪澎;驾驶人警觉状态检测技术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张寿明;基于冶炼过程及终点判断技术的烟化炉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鄢煜尘;基于信息融合的中文笔迹鉴别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梁伟光;基于证据理论的在轨航天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立岩;周芳;;基于D-S证据理论的知识融合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宿苏英;张义民;李鹤;闻邦椿;;旋转机械转子-机匣系统碰摩的随机响应[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霍利民,朱永利,张在玲,陈丽;贝叶斯网络在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8期

4 张晓丽,杨建强,常春影,董威;多目标模糊优化方法及其在工程设计中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霍利民,朱永利,范高锋,刘军,苏海锋;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5期

6 钟子果,胡爱群,陈勇;具有不完全可靠节点的无向网络终端对可靠性评价方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5年05期

7 王成山,谢莹华;基于双层同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J];电网技术;2005年07期

8 王浩,庄钊文;模糊可靠性分析中的隶属函数确定[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0年04期

9 孙全,叶秀清,顾伟康;一种新的基于证据理论的合成公式[J];电子学报;2000年08期

10 贾希胜,甘茂治,程中华;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成立;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及设计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陵;;D-S证据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梅振兴;张金玉;苏勋家;;基于D-S证据理论的故障综合诊断方法[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28期

3 董彦佼;韩元杰;刘洁莉;;D-S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目标识别中的改进[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年04期

4 蒋雯;彭进业;邓勇;;一种新的证据冲突表示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年03期

5 许可;刘建都;史朝辉;;加权D-S证据理论在多平台数据融合中的应用[J];航空计算技术;2011年04期

6 邱望仁;刘晓东;;基于证据理论的模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2年01期

7 栾翠菊;王晓峰;张恒振;金世双;李飞;;证据理论在有序命题类问题中的基本概率分配[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年22期

8 何宜庆;基于证据理论的定量模型的决策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97年03期

9 郑德玲,,汤新蓓;证据理论支持下的多专家求解理论框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10 王国华;辛江涛;张欣豫;;改进D-S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2013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永一;沈怀荣;彭颖;;对D-S证据理论几种改进方法的分析与讨论[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郑德玲;汤新蓓;方巍;王俊然;;基于D-S证据理论的多专家意见综合方法[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3 孙怀江;杨静宇;;证据理论的改进及其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潘巍;王阳生;;一种基于D-S证据理论的情感辨识算法[A];第一届中国情感计算及智能交互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周凌柯;刘瑞兰;;对证据理论检测显著误差的研究[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三)[C];2005年

6 孔鹏程;周健;;基于D-S证据理论的改进算法的研究[A];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赵韩;方艮海;王勇;;证据理论在机构评价与选型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谢楠;李靖;李建爽;黄绚烨;;基于证据理论的施工中人为过失改错效果的评估方法[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3年

9 马小平;汪永东;樊阳;;模糊证据理论的深入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朱靖;王晨熙;鄢茂林;郑义成;;D-S证据理论在多传感器身份融合中的改进[A];全国第一届信号处理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分会筹备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海生;基于证据理论的分类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肖建于;证据理论研究及其在矿井突水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3 栗峥;后现代证据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梁伟光;基于证据理论的在轨航天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缪燕子;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及在矿井瓦斯突出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锁斌;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及其在可靠性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7 肖明珠;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处理研究及其在测试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唐敏;混合不确定性表示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光;基于D-S证据理论的推理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侯俊;证据理论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3 段林珊;基于证据理论的多源证据分析技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周哲;证据理论中的证据生成和融合方法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张建良;证据理论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童建军;证据理论及其在决策评价中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俞捷;面向动态多Agent系统的两维D-S证据理论研究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张姝丹;基于证据理论和凸函数证据理论的推理工具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4年

9 史健;基于证据理论的动态融合方法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周保奎;证据理论和基于高斯函数的凸函数证据理论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证据理论及其在决策评价中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45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