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领导决策论文 >

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20:30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快自主创新,尤其要注重组织新知识的整合与管理,以此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单凭领导者的自身知识与技能难以应对组织的问题与挑战,员工个体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有助于组织开发设计新的产品与服务,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但是,在实践中隐性知识作为维持个体发展的核心优势,员工共享自身知识并非易事。因而,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成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尽管学者们从个体、组织等层面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前因进行了研究,但是探索领导风格与员工知识共享关系的研究鲜少,具体揭示领导风格对员工知识共享差异的研究更是不足。作为一种牺牲型的领导特质,自我牺牲型领导能否通过自身的行为理念感染并激发员工做出知识共享,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过程需要进一步揭示。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的视角,探讨了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的作用机理,着重分析了领导认同的中介作用以及员工心理权利和内部人身份感知的调节作用。选择湖北省8家企业的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层级回归等方法对286份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显性知识共享有着正向影响,而对员工隐性知识没有显著影响;领导认同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显性知识共享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员工心理权利负向调节着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的领导认同之间正向关系;员工内部人身份感知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隐性知识共享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当员工内部人身份感知较高时,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隐性知识共享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也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启发,管理者可以针对性地采取相关知识管理措施促进组织中员工知识共享,以此提高组织创造力和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272.92
【图文】:

模型图,理论研究,模型,自我牺牲


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冷眼漠视的态度,有效地抑制自我牺牲型领导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随着自我认知身份与自我牺牲型领导乃至组织心理距拉大,即感知自身地位受到威胁,为了维持自身在职场中的地位,可能更多发出他们保护隐性知识的动机。即使自我牺牲型领导感召再强,处于边缘地下属出于保护个人地位不受威胁,更加优先地隐藏自身隐性知识,不但不共而在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搭便车”,在组织中寻求更多的隐性知识。基于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4:员工共享隐性知识时,员工内部人身份感知越高,自我牺牲型领导对隐性知识的影响越强,反之越弱。 模型构建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个理论模型来阐释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知识行为的影响,理论研究模型如下图 3.1 所示。

自我牺牲,权利,心理,隐性知识


图 5.1 心理权利对自我牺牲型领导与领导认同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内部人身份感知调节效应分析.6 可知,尽管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隐性知识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以往研究表明,在这种主效应不显著的情况下,应[168,169]。因此,在模型 12 中,研究继续对内部人身份感知与员工隐性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节效应检验。研究牲型领导与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交互项能够显著正向员工隐性知β=0.161,p<0.01)。参照参照 Aiken 和 West(1991)方法,感知的调节效应图,结果如图 5.2 所示。当员工内部人身份感时,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隐性知识的正向影响越强,而当员较低时,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隐性知识之间呈现负相关的支持了假设 H4。

自我牺牲,身份,隐性知识


图 5.1 心理权利对自我牺牲型领导与领导认同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内部人身份感知调节效应分析 5.6 可知,尽管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隐性知识的影响不显著(模p>0.05),但以往研究表明,在这种主效应不显著的情况下,效应[168,169]。因此,在模型 12 中,研究继续对内部人身份感知导与员工隐性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节效应检验。研究牲型领导与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交互项能够显著正向员工隐性知,β=0.161,p<0.01)。参照参照 Aiken 和 West(1991)方法,份感知的调节效应图,结果如图 5.2 所示。当员工内部人身份感高时,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隐性知识的正向影响越强,而当员知较低时,自我牺牲型领导与员工隐性知识之间呈现负相关的趋果支持了假设 H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卜时忠;;员工关系是公共关系的首要关系[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萍萍;;警惕员工关系中的五个陷阱[J];人力资源;2019年21期

3 刘强;;论国有企业和谐员工关系构建研究[J];人力资源;2019年16期

4 王丹;;员工关系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市场;2018年03期

5 魏浩征;;复盘2017:寻找员工关系“胜负手”[J];人力资源;2018年03期

6 杨薇臻;周洲;;人口老龄化对组织和谐员工关系的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01期

7 曹轶昕;;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和谐员工关系[J];现代商业;2017年23期

8 李婉莹;;企业文化与员工关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7年25期

9 张琪琛;李冰;;心理契约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员工关系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5年07期

10 沙艳;;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和谐员工关系构建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金福春;;试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搞好员工关系[A];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年

2 韩平;;合理处置员工关系的五大方法[A];中部崛起与企业文化战略——首届中部地区优秀企业文化理论成果集[C];2012年

3 金盛华;刘蓓;;企业领导与员工关系作用及其“感知领导支持”机制研究(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范若珊;陈霞;曾皖宁;;关于企业文化与关系管理的探讨[A];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5年

5 周硕华;;企业员工关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研究[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杨勇勇;章蓓娜;石文典;;知识治理机制对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员工关系的中介作用[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7 薄峰;盛晓玲;;将心理学技巧引入思想政治工作探析[A];2017年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2017年度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优秀论文大赛论文集(上册)[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孟晓蕊;判断制度高下 总有一杆“秤”[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杨晓青;员工上心 企业用心 政府放心[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7年

3 孟溟捷;忠诚 尊重 关爱 勇敢[N];建筑时报;2017年

4 刘芳 上海厂长经理人才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顾问;如何提升员工关系[N];组织人事报;2014年

5 刘芳 上海厂长经理人才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顾问;浅析企业如何维护与员工关系[N];组织人事报;2013年

6 施文 上海厂长经理人才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顾问;积极创建和谐的员工关系[N];组织人事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陈广娟;对员工负责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N];江苏法制报;2009年

8 ;为何他的团队挖不走?[N];人民邮电;2009年

9 周和毅;行销要有全员观[N];中国医药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任东良;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德才;劳资伙伴实践影响员工工作场所反生产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秦春雷;员工品牌公民行为的形成及其对顾客品牌关系的影响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3 申学武;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干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邓玉林;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张大为;员工关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陈亮;员工知识网络、员工关系网络及其与员工绩效间关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刘维政;餐饮企业员工关系构建:“经济人”和“社会人”互动成长机制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伟;X公司激励制度问题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2 姜文;HX银行大连分行劳务派遣员工流失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汪荷艳;Z公司职能部门员工激励方案再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4 闫红宇;HR公司“90后”员工流失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5 罗湘;建设银行烟台分行员工满意度的提升策略[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6 王雪娇;B公司一线员工流失问题诊断及应对策略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9年

7 李杰一;辱虐管理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8年

8 张磊;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9 张安琪;包容型领导对员工越轨行为的影响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9年

10 陈昱谚;我国劳务派遣员工的福利公平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94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794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