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角下市制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10:58
市制作为一种设市制度,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制度构成,更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治理需求的制度设计,因此,市制是国家治理框架内的一项重要制度。市制的较大变化与省制、县制的稳定态势形成了反差,市制为何会产生纷繁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特征和逻辑是什么?学界对此的研究深度还不够。本文将市制变迁置于国家治理视角下,解读两者变迁的互动逻辑,不仅拓展市制的研究视野,对国家治理体系中“市”的建制定位也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的核心章节是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分析了市制变迁的外在总体特征,全能型国家治理与后全能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下市制变迁的逻辑。主要观点包括:中国市制最基本的特点是国家权力的干预,国家意志贯穿市制变迁的总体历程,国家意志通过国家发展规划及国家治理战略来体现,因此市制变迁总体上体现为制度化的探索;从全能型国家治理到后全能型国家治理下市制变迁的逻辑,围绕国家治理模式的生成与转型、意识形态的修正、制度运行的变化、制度反馈四个因素展开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市制的调适主要围绕协调和规范化展开,其变迁目标在于实现制度包容性、参与性和规范性。具体来看:国家治理模式的生成与转型经历了“全能型国家治理...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历史主义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四、研究创新
(一)拓展了市制的研究视角
(二)丰富了市制的研究要素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一)市制
(二)市制变迁
(三)国家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国家治理理论阐释
(二)理论的适用性
三、研究框架建构
第三章 中国市制变迁的总体特征
一、探索时期: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反复
(一)制度化:市制的平稳恢复
(二)非制度化:市制的反复限制
二、发展时期:分权制度的“放”与“收”
(一)“放”:市制的解冻回暖
(二)“放”:市制的快速发展
(三)“放”:特殊类型市制的出现
(四)“放”基础上的“收”:市制基本格局的形成
三、完善时期:市制“收”与“放”的调适
(一)“收”:市制的发展与限制并存
(二)“收”基础上的“放”:市制的规范与调适
四、市制变迁的总体实践分析
(一)制度内容的演变
(二)制度背景的演变
第四章 国家治理下市制的变迁逻辑
一、全能型国家治理下的市制变迁
(一)轴心线索: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
(二)模式效应:基于计划的激进式增减
(三)运行逻辑:制度供给的单向性
(四)反馈作用:城市发展危机与倒退
二、后全能型国家治理下的市制变迁
(一)轴心线索:后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
(二)模式效应:基于市场的平稳式增加
(三)运行逻辑:制度供给的双向性
(四)反馈作用: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 国家治理下的市制变迁方向:趋向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现代化国家治理导向:市制的调适
(一)发展目标的调适:协调发展
(二)发展路径的调适:市场化规范
(三)发展话语的调适:治理导向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市制变迁的目标
(一)制度包容性向度:多元的制度体系
(二)制度参与性向度:上下互通的制度决策
(三)制度规范化向度:审慎的制度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治理到国家治理:治理研究的中国化[J]. 彭莹莹,燕继荣. 治理研究. 2018(02)
[2]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演进发展[J]. 许耀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09)
[3]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探微[J]. 何增科.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04)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学解读[J]. 梅少粉,陈平. 桂海论丛. 2014(03)
[5]“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J]. 徐湘林. 领导科学. 2014(12)
[6]国外市制模式的经验借鉴——兼论我国的设市制度[J]. 熊竞. 江汉论坛. 2014(03)
[7]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J]. 丁志刚. 学术界. 2014(02)
[8]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 习近平. 求是. 2014(01)
[9]《资本论》是关于市场权力结构的巨型理论——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J]. 鲁品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5)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论纲——本质内涵、动力系统与实践路径[J]. 王彩波,闫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5)
博士论文
[1]中国市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 何李.南开大学 2017
[2]中国市管县体制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 李晓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72729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历史主义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四、研究创新
(一)拓展了市制的研究视角
(二)丰富了市制的研究要素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的厘定
(一)市制
(二)市制变迁
(三)国家治理
二、理论基础
(一)国家治理理论阐释
(二)理论的适用性
三、研究框架建构
第三章 中国市制变迁的总体特征
一、探索时期: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反复
(一)制度化:市制的平稳恢复
(二)非制度化:市制的反复限制
二、发展时期:分权制度的“放”与“收”
(一)“放”:市制的解冻回暖
(二)“放”:市制的快速发展
(三)“放”:特殊类型市制的出现
(四)“放”基础上的“收”:市制基本格局的形成
三、完善时期:市制“收”与“放”的调适
(一)“收”:市制的发展与限制并存
(二)“收”基础上的“放”:市制的规范与调适
四、市制变迁的总体实践分析
(一)制度内容的演变
(二)制度背景的演变
第四章 国家治理下市制的变迁逻辑
一、全能型国家治理下的市制变迁
(一)轴心线索: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
(二)模式效应:基于计划的激进式增减
(三)运行逻辑:制度供给的单向性
(四)反馈作用:城市发展危机与倒退
二、后全能型国家治理下的市制变迁
(一)轴心线索:后全能型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
(二)模式效应:基于市场的平稳式增加
(三)运行逻辑:制度供给的双向性
(四)反馈作用: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 国家治理下的市制变迁方向:趋向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现代化国家治理导向:市制的调适
(一)发展目标的调适:协调发展
(二)发展路径的调适:市场化规范
(三)发展话语的调适:治理导向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市制变迁的目标
(一)制度包容性向度:多元的制度体系
(二)制度参与性向度:上下互通的制度决策
(三)制度规范化向度:审慎的制度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治理到国家治理:治理研究的中国化[J]. 彭莹莹,燕继荣. 治理研究. 2018(02)
[2]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演进发展[J]. 许耀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09)
[3]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探微[J]. 何增科.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04)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学解读[J]. 梅少粉,陈平. 桂海论丛. 2014(03)
[5]“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J]. 徐湘林. 领导科学. 2014(12)
[6]国外市制模式的经验借鉴——兼论我国的设市制度[J]. 熊竞. 江汉论坛. 2014(03)
[7]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J]. 丁志刚. 学术界. 2014(02)
[8]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 习近平. 求是. 2014(01)
[9]《资本论》是关于市场权力结构的巨型理论——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J]. 鲁品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5)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论纲——本质内涵、动力系统与实践路径[J]. 王彩波,闫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05)
博士论文
[1]中国市制改革的理论研究[D]. 何李.南开大学 2017
[2]中国市管县体制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 李晓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727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97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