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自主性换道决策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17:17
智能网联汽车在感知、决策和控制等方面与传统的人工驾驶车辆有明显区别。因此,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和应用将产生新的交通流现象和特征,传统的微观交通模型可能难以很好地描述智能网联汽车的驾驶行为。换道是车辆最基础的主要驾驶行为之一。所以,本文根据智能网联汽车的特征和优势,基于传统的换道决策模型,提出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自主性换道决策模型。首先,根据智能网联汽车的已有研究,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系统构成和功能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利用智能网联汽车动态感知、实时通信的技术优势,提出了一套智能网联汽车的换道决策流程和相应的研究前提假设。智能网联汽车的换道决策流程中的主要环节包括单车换道决策和车辆协同换道决策两个部分。其次,对提出的换道决策流程中的单车换道决策进行研究和建模。单车换道决策模型是对 MOBIL(Minimize overall braking induced by lane change,最小化由换道引起的所有制动)模型的改进。文中在单车换道决策中考虑换道行为对原车道和目标车道上多辆后随车的影响,以减少换道行为对原车道和目标车道上上游交通的影响。再次,对提出的换道决策流程中的车辆协同换道决策进行...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智能网联汽车自主性换道决策机制分析
2.1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构成
2.2 智能网联汽车换道决策假设与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车自主性换道决策模型研究
3.1 换道决策模型
3.2 跟驰模型选择
3.3 完整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的车辆协同换道决策模型研究
4.1 博弈论概述
4.2 车辆协同换道博弈分析
4.3 车辆协同换道模型构建
4.4 模型求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评价
5.1 交通流评估指标
5.2 仿真环境与参数配置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建议[J]. 尚蛟,何鹏. 汽车工业研究. 2017(02)
[2]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并行协同自动换道控制[J]. 杨刚,张东好,李克强,罗禹贡. 公路交通科技. 2017(01)
[3]LTE-V车路通信技术浅析与探讨[J]. 温志勇,修战宇,陈俊先. 移动通信. 2016(24)
[4]浅谈智能网联汽车通信系统[J]. 孟震. 中国公共安全. 2016(06)
[5]基于车-车通信的自动换道控制[J]. 向勇,罗禹贡,曹坤,李克强. 公路交通科技. 2016(03)
[6]智能网联汽车现状及发展战略建议[J]. 李克强.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6(02)
[7]基于驾驶人决策机制的换道意图识别模型[J]. 倪捷,刘志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6(01)
[8]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车辆换道模型[J]. 邱小平,刘亚龙,马丽娜,杨达.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5(05)
[9]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J]. 张亚萍,刘华,李碧钰,樊晓旭. 上海汽车. 2015(08)
[10]驾驶人换道决策分析及意图识别算法设计[J]. 丁洁云,党睿娜,王建强,李克强.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7)
博士论文
[1]车辆换道预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王畅.长安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车路协同下的车辆换道驾驶辅助方法研究[D]. 常浩.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车联网移动云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夏文龙.广东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73202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智能网联汽车自主性换道决策机制分析
2.1 智能网联汽车系统构成
2.2 智能网联汽车换道决策假设与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车自主性换道决策模型研究
3.1 换道决策模型
3.2 跟驰模型选择
3.3 完整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的车辆协同换道决策模型研究
4.1 博弈论概述
4.2 车辆协同换道博弈分析
4.3 车辆协同换道模型构建
4.4 模型求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评价
5.1 交通流评估指标
5.2 仿真环境与参数配置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建议[J]. 尚蛟,何鹏. 汽车工业研究. 2017(02)
[2]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并行协同自动换道控制[J]. 杨刚,张东好,李克强,罗禹贡. 公路交通科技. 2017(01)
[3]LTE-V车路通信技术浅析与探讨[J]. 温志勇,修战宇,陈俊先. 移动通信. 2016(24)
[4]浅谈智能网联汽车通信系统[J]. 孟震. 中国公共安全. 2016(06)
[5]基于车-车通信的自动换道控制[J]. 向勇,罗禹贡,曹坤,李克强. 公路交通科技. 2016(03)
[6]智能网联汽车现状及发展战略建议[J]. 李克强.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6(02)
[7]基于驾驶人决策机制的换道意图识别模型[J]. 倪捷,刘志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6(01)
[8]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车辆换道模型[J]. 邱小平,刘亚龙,马丽娜,杨达.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5(05)
[9]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J]. 张亚萍,刘华,李碧钰,樊晓旭. 上海汽车. 2015(08)
[10]驾驶人换道决策分析及意图识别算法设计[J]. 丁洁云,党睿娜,王建强,李克强.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7)
博士论文
[1]车辆换道预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 王畅.长安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车路协同下的车辆换道驾驶辅助方法研究[D]. 常浩.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车联网移动云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 夏文龙.广东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73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97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