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的“自我呈现” ——一位大学生公益社团社长的人际交往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16:56
当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既是社会转型期,也是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期,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的实践育人功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亟待提高,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危机频频出现,研究大学生在参与社团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于大学生社团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共性特征研究较多,缺乏针对大学生公益社团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发展的个性研究和质性研究。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研究范式,选取X高校的大学生公益社团Z社团的L社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挖掘和探析L在参与公益社团过程中重要的人际交往事件,以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一些经验,并尝试性地为大学生公益社团的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以人际交往理论为基础展开,讨论了L的人际关系类型:公益型、工具型、混合型及情感型,通过“还原”L的人际交往的成功和失败事件,运用情境分析法、类属分析法探究L的人际交往的优势与困境,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参与社团对于L的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有:(1)社团交往对象的广泛性有助于激发L的人际知觉;(2)社团活动的公益性有利于塑造L积极的人际交往动机;(3)社团内外的人事处理有效锻炼了L的人际沟...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的人际交往动机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手机社交软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以南昌八大高校为例[J]. 傅春梅,万龙,郑阿丽,陈宏宇,杨逸凡. 东南传播. 2017(01)
[2]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 高琳. 新媒体研究. 2017(01)
[3]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的人文主义回归[J]. 王默,范衍,苑大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33)
[4]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 罗丙军. 教育与职业. 2015(19)
[5]大学生公益服务的困境及出路——论大学生社会化公益组织[J]. 袁彦鹏.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03)
[6]学生社团组织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J]. 尹红婷,章根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15)
[7]构建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发展平台[J]. 张晓霞. 学理论. 2013(11)
[8]凤凰为何不还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生违约个案研究[J]. 朱志勇,向思.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01)
[9]守护批判品性:大学教学的超越之道[J]. 彭泽平,徐辉. 高等教育研究. 2013(01)
[10]新世纪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批判与反思[J]. 安心,刘亚芳. 江苏高教. 2012(05)
博士论文
[1]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 郑晓艳.吉林大学 2009
[2]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 吕晓娟.西北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 蔡燊冬.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D]. 韩涛.湘潭大学 2015
[3]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变化的研究[D]. 周琳源.郑州大学 2015
[4]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及引导研究[D]. 叶健健.东北师范大学 2015
[5]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 刘小玮.兰州理工大学 2014
[6]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比较研究[D]. 吕燕霖.华侨大学 2014
[7]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 黄婷婷.广西大学 2014
[8]无锡市大学生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研究[D]. 张小丫.江南大学 2014
[9]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研究[D]. 李泳仪.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0]交往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研究[D]. 章敏.上海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85304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的人际交往动机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手机社交软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以南昌八大高校为例[J]. 傅春梅,万龙,郑阿丽,陈宏宇,杨逸凡. 东南传播. 2017(01)
[2]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 高琳. 新媒体研究. 2017(01)
[3]全球教育治理走向“共同利益”——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的人文主义回归[J]. 王默,范衍,苑大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33)
[4]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有效性的策略[J]. 罗丙军. 教育与职业. 2015(19)
[5]大学生公益服务的困境及出路——论大学生社会化公益组织[J]. 袁彦鹏.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03)
[6]学生社团组织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J]. 尹红婷,章根红.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15)
[7]构建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发展平台[J]. 张晓霞. 学理论. 2013(11)
[8]凤凰为何不还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毕业生违约个案研究[J]. 朱志勇,向思.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01)
[9]守护批判品性:大学教学的超越之道[J]. 彭泽平,徐辉. 高等教育研究. 2013(01)
[10]新世纪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批判与反思[J]. 安心,刘亚芳. 江苏高教. 2012(05)
博士论文
[1]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 郑晓艳.吉林大学 2009
[2]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 吕晓娟.西北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 蔡燊冬.南京师范大学 2016
[2]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研究[D]. 韩涛.湘潭大学 2015
[3]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变化的研究[D]. 周琳源.郑州大学 2015
[4]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及引导研究[D]. 叶健健.东北师范大学 2015
[5]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 刘小玮.兰州理工大学 2014
[6]大陆与港台高校学生社团比较研究[D]. 吕燕霖.华侨大学 2014
[7]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 黄婷婷.广西大学 2014
[8]无锡市大学生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研究[D]. 张小丫.江南大学 2014
[9]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研究[D]. 李泳仪.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0]交往理论视阈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抗挫折能力研究[D]. 章敏.上海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85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298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