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圈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首都经济圈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 出处:《西北人口》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建设首都经济圈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整合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推进区域内人力资源一体化。文章运用统计数据,基于人力资源密度、核心—边缘等模型从时空的角度对首都经济圈人力资源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首都经济圈人力资源的自然密度不断增加、经济密度持续降低,且向京津两地聚集,圈层结构明显,而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工资水平的差异。根据首都经济圈人力资源结构的特点,提出区域内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F249.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要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核心是人力资源一体化的开发与配置,关键是要求区域内人力资源的相互融合和自由流动[1]。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打造首都经济圈,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机遇时期,整合区域内的人力资源,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李金辉;王亮;张冰;;京津冀人才开发合作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人才;2009年15期
3 刘虹,赵淑芝;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1997年02期
4 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5 张同全;高建丽;;区域一体化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研究——基于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耦合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4期
6 初钊鹏;;环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区域管治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5期
7 王桂新;董春;;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空间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年03期
8 洪英芳;论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及其对策[J];人口研究;1993年01期
9 赵雪雁;长江流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西北人口;2000年01期
10 王爱民;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J];西北人口;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广义,张逸昕;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5年12期
2 刘蓓蓓;李凤英;俞钦钦;于洋;毕军;;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环境公平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2期
3 梁文钊;董晓峰;;都市圈空间结构组织与范围划分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4 张丹;韩茂莉;李国平;;首都圈区域空间就业分布结构分析[J];城市问题;2012年04期
5 罗仁朝;王德;;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4期
6 罗仁朝;王德;;上海市流动人口不同聚居形态及其社会融合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6期
7 孟宪生;周传鹏;;职工社会保险现状的省际比较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苗月霞;;福建省构建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试验区”研究[J];第一资源;2011年01期
9 王铮;刘晓;朱永彬;黄蕊;;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1期
10 刘云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蓓蓓;李凤英;毕军;;长三角城市环境公平性研究[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苟倩莹;李志刚;;不同管制下的“北上广”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3 陈操操;刘春兰;汪浩;陈龙;王海华;关婧;李铮;;京津冀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差异的空间关联度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赛莹;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娄晓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韩守庆;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凌;城市住房价格波动差异及连锁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刘艳军;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房国忠;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鸣;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清;未来五年(2011-2015)陕西重大项目人才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卿雄志;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湘乡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丁彦皓;诱致预期视角下的房地产泡沫[D];海南大学;2011年
5 夏小玲;泛长三角区域安徽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王菊仙;中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柯毅萍;以提高人力资本为导向的农村反贫困战略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飞;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D];吉林大学;2004年
9 高艳丽;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空间变化趋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丽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抗私;人力资本投资中性别歧视的经济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7期
4 张少军;刘志彪;;我国分权治理下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地方政府的激励不相容与选择偏好的模型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2期
5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6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7 朱同丹;;一般城市融入都市经济圈一体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城市问题;2007年11期
8 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3期
9 张学良;;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2期
10 王铮,马翠芳,王莹,翁桂兰;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空间认识[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元山;企业人力资源的积聚[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陈书方;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J];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05期
3 刘仙梅;我国人力资源现状浅析[J];内蒙古统计;2001年06期
4 管廷莲;人力资源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5 彭声扬;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源[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陈书方,赵紫兰;开发人力资源 落实根本大计[J];前沿;2001年02期
7 郑英隆;论大企业人力资源多级递阶管理模式的确立[J];求索;2001年01期
8 付五爱;论人力资源的开发[J];山西科技;2001年05期
9 孟梅;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姜洪桥;国有企业探索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J];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虹茹;华雅雁;;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曾华东;;非营利组织中虚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曾仕鹏;;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俊;;构建区域护理人力中心探析(以南通市为例)[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曹大海;王建民;闻立杰;;一种基于工作流日志的人力资源业绩评价模型[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6 韩保明;;企业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A];地质工作体制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C];2008年
7 喻剑利;;虚拟人力资源综述[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刘海萍;;论新形势下组织人力资源外延管理之必要[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红玲;;略谈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晋卿;;永续企业家的事业——人力资源[A];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商业[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颐;人力资源,,企业最宝贵的资产[N];经济日报;2000年
2 龚华明;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N];经理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汪向勇;学习人力资源[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李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曾湘泉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莫荣;探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5 黄文颖;谁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尴尬?[N];南京日报;2004年
6 姚裕群 郝丽;人力资源经理的新职能[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7 付鸿雁;邮政科学开发 人力资源至关重要[N];人民邮电;2000年
8 记者齐洁;西藏移动启动人力资源提升项目[N];人民邮电;2003年
9 方家平;首席人力资源官会“火”吗[N];市场报;2002年
10 马丹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全面启动[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会平;人力资源柔性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沈伟;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陈琪;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田志锋;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评价与提升:组织绩效杠杆模型的视角[D];同济大学;2006年
6 吴南;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梁顺霞;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测评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曲克敏;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吴连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利琴;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杨伟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赵柳;人力资源权益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金孝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豆谊博;企业人力资源计分卡理论的拓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王志刚;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记分卡模式构建研究[D];天津商学院;2006年
7 林岚;M中国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8 徐慧;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9 姜嘉智;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田璞;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51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35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