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三级医疗中心新生儿的临终关怀(英文)
本文关键词:加拿大三级医疗中心新生儿的临终关怀(英文) 出处:《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今新生儿的存活率在不断提高,危重症的诊断准确性也较以往有明显改善。但当新生儿基本或完全治疗无望时,其诊疗重心应由积极监护治疗转为临终关怀舒缓治疗。医疗团队需尽早与家长进行多方面沟通,以便对临终关怀达成共识。在某些情况下,一味地延长生命反而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并导致家长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目前国际上临终关怀的相关指南存在一些漏洞且较为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同医院的实践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很多研究指出新生儿临终关怀实践中,患儿家属、医疗团队、社工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参与度不足,对多方的意见不够重视,较难在很多问题上达成共识。未来的新生儿临终关怀应当更加注重多方共同决策,尤其提高患儿家长的参与度,并且避免简单地根据胎龄而做出是否临终关怀的决定。本研究由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对萨斯喀彻温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2012年5年时间内接受临终关怀并最终离世的新生儿的相关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也纳入同时期内围产期死亡及婴儿期死亡的临终关怀病例。萨斯喀彻温大学皇家大学医院新生儿科的临终关怀指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并在2000年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客观评估并确认患儿的诊断,判断其疾患是否属于基本或完全治疗无望(如Ⅳ级脑室内出血、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极难存活的极早早产儿、严重且不可逆的脑损伤、多发的严重先天畸形、罕见的遗传代谢疾病以及染色体疾病等)。(2)高年资新生儿科医师审核诊断,并评估临终关怀是否恰当。(3)在确认后,第一时间与患儿家属沟通临终关怀的相关情况。(4)患儿的主治医生与床旁护士一同正式地与家属交流讨论,并解释病情。第一次交流主要侧重于患儿当前的情况,强调目前的重症监护并未对患儿有任何帮助,并告诉家属他们可能的选择有哪些。在第一次交流时,与家属预约好第二次交流的时间。(5)及时开具医嘱并记录病程。(6)邀请新生儿父母或长辈所信仰宗教的高级神职人员参与讨论。在患儿离世后8~12周内,邀请患儿家属回医院参加半结构式访谈,由新生儿科医师解答家属的疑惑和问题。并在访谈结束时,询问家属对医院相关工作是否有意见或建议。一名临终关怀专职联络护士将跟进安排后续的回访会议,并提供丧葬服务帮助。其他服务还包括一个回访电话和一次家访,如有需要还可帮助预约医院教堂及祷告仪式。如果患儿的母亲是单亲妈妈,如果妈妈愿意,祖父母也会被邀请。联络护士会全程记录下相关的交流会议、回访及反馈的情况,并与新生儿科医师共享这些信息。共40名婴儿纳入本研究,其中30名符合入组条件(男性16名,女性14名),胎龄最小的为22周,最大的为41周。结果 80%纳入本研究的病例,临终关怀是由医疗团队在与家属的沟通中主动提出。此外由医患双方共同考虑并提出的占17%,仅1位患儿(3%)的临终关怀是由家属提出。本研究观察到整个临终关怀的过程中,需要医患双方的沟通会议从1次到30次不等,平均每个病例需要7次沟通。排除一个需要30次沟通的特殊案例,每个病例临终关怀的平均沟通会议次数为4次。这个数据此前并未有报道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以指导未来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新指南的编写。总的来说,单亲、原住民以及天主教家长所需要的沟通次数是其他家长的两倍左右。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家庭,在处理临终关怀上也不尽相同。这显示了种族、民族以及宗教信仰在临终关怀问题上的敏感性,需要谨慎处理。在未来临终关怀的教育中,应当设立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特殊培训。本研究中大部分接受临终关怀的新生儿患有多发的先天畸形或罕见的遗传代谢疾病。由于出色的产前筛查系统,会诊咨询团队很多时候在产前就已经与家属开始交流沟通了。这样的咨询团队由新生儿科医师、遗传学医师、临终关怀专家、小儿心脏内科医师以及社工等多专业背景的优秀成员共同组成。在常规的会诊制度外,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开展常规的围产医学查房也十分有帮助。本研究中37%的病例是在产前就已经和家属充分沟通,患儿自出生开始就直接接受了临终关怀。57%的患儿最后在新生儿科或儿科重症监护室离世,30%的孩子在产房离世,10%的孩子在家中离世。家长们都十分关心临终关怀的孩子是否会受到病痛的煎熬,我们通常都尽早开始舒缓治疗,可静脉使用吗啡或芬太尼,或口服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水合氯醛。50%的家庭通过联络护士安排了丧葬事宜,所有的家属在回访中均对临终关怀专职联络护士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绝大部分家属对在院内临终关怀的相关流程表示满意,占总受访家庭数的90%,他们中很多人带着礼物回访了新生儿病房。10%的家庭认为我们目前的临终关怀工作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在周末休息时间与医师的交流不如工作日方便。我们在收到这项建议后,马上就进行了改正安排。富有同情心的专职联络护士对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她(他)可以确保医患间沟通渠道的高效畅通,可以解答家属的基本问题,可以跟进进一步的检验或检查,提供丧葬服务的帮助,并且接受家属对临终关怀的反馈。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每个家庭都对在临终关怀期间可以有一个私密的病房空间表示感谢。优质的临终关怀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的投入,也需要病房有足够的物理空间。本研究小组认为本中心的临终关怀工作流程注重细节且高效,但我们的经验来自西方文化体系,是一项回顾性的单中心研究,并不一定适合全球其他地区。
[Abstract]: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view and approval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the University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 .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iew , the author asked the family to go back to the hospital to attend a semi - structured interview . Many of them return to the neonatal ward with a gift . 10 % of the families think our present life - care work can be done better , for example , the parents think it ' s not as easy as working day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doctor at the weekend . She ( he ) can follow up on the basic questions of the family , and receive the family ' s feedback on the end - of - life care . The team believes that every family is focused on details and efficient , but our experience comes from the Western culture system and is a retrospective single - center study , not necessarily suitable for other parts of the globe .
【作者单位】: Division
【分类号】:R48
【正文快照】: Introduction While more children die around the time of birth than at any other age, advances in fetal medicine and neonatology have improve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neonatal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 and in many cases, have resulted in increase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敏荣,魏文宁,韩玉兰;新生儿凝血异常初探——附38例新生儿凝血检查资料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02年01期
2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2年02期
3 倪黎明;新生儿咽下-倒灌血综合征二例[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年04期
4 田美莲,蔡霞;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61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2004年01期
5 林峰,黄小飞,饶高峰,张世凡,郁明素,李旭阳,周仁芳;新生儿体温及其变异因素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09期
6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5年04期
7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2005年06期
8 游大海;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在访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4期
9 ;消息[J];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01期
10 张俊玲;唐上英;温广敏;黄国盛;;新生儿住院1558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万红;王健怡;李敏;庄晓岚;杜洪蓉;;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急诊处理[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陈安;陈理华;杜靖;吴苔;郑季彦;潘佳容;余颖芳;;512例腹胀新生儿临床分析[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3 杨江帆;许月珍;刘霞;崔蒙;吴展;杨戎威;李萍;李炜;何缦;沈洁芳;李英龙;;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监测与干预研究[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谢绛凝;;机械通气新生儿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与防治[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马琳;;新生儿出血性斑疹的鉴别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新钢;杨一晖;张建丽;张永波;寇翠萍;毛爱月;许会卿;;新生儿声音嘶哑的病因学分析[A];2012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利红;;新生儿重点陪护人员手卫生监测[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8 文琼仙;;新生儿科整体护理模式研究与应用[A];首届《中华护理杂志》论文写作知识专题讲座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孙柏平;俞建根;马良龙;朱雄凯;;新生儿胃穿孔并膈疝1例[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心胸外科学组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先天性心脏病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王利;;新生儿科护士与患儿家属沟通策略[A];2008年中国岭南护理学术讲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省妇幼保健中心 李然;新生儿脑病用核磁鉴别[N];健康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唐梨邋实习生 杨景鹏;用爱心守护新生儿[N];焦作日报;2007年
3 记者 张妍 通讯员 彭程;深圳新生儿密度全国第一[N];深圳商报;2012年
4 记者 闫s,
本文编号:1425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42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