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绿色增长视角下不可再生能源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8 02:23

  本文关键词:绿色增长视角下不可再生能源效率测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出处:《技术经济》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不可再生能源 能源效率 物质流分析 绿色增长


【摘要】:系统整合MFA方法、DEA方法和生态效率评价法,构建了绿色增长视角下的全要素不可再生能源效率测度模型。定义了全要素不可再生能源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其中投入指标包括不可再生能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科技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隐藏流,产出指标包括经济价值和环境正影响。对1953—2012年中国的全要素不可再生能源效率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全要素不可再生能源效率测度模型不仅可用于测算全要素不可再生能源效率,而且可用于测算不可再生能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经济价值、环境影响和生态代价,是一个符合绿色增长理念的、较科学而全面的不可再生能源效率测度模型。
[Abstract]:System integration MFA method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evaluation method.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non-renewable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growth is constructed, and the index system of non-renewabl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ment is defined, in which the input indicators include non-renewable energy and human resources. Hidden flows of capital, technology, and non-renewable energy. The output indicators include the economic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The total factor non-renewable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non-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from 1953 to 2012.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a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hole factor non-renewable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ment model can not only be used to measure the total factor non-renewable energy efficiency. And i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economic value,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ecological cost of non-renewable energ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concept of green growth. A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model of non-renewable energy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绿色增长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研究”(71320107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可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效率提升的能力建设模式研究”(71073016)
【分类号】:F426.2;F205;F224
【正文快照】: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物质资源。目前世界上的主体能源仍然是天然气、石油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然而,全球的不可再生能源日趋枯竭,中国的形势更是严峻——目前中国的天然气、石油以及煤炭的人均拥有量仅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3%、7.7%和70.9%。绿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1期

2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3 李兰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解构——基于“管理—环境”双重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6期

4 张宗益;陈夕红;吴俊;张国荣;;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要素流动与能源生产率增长——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5 吴琦;武春友;;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9年01期

6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管理科学;2010年06期

7 孙广生;黄yN;田海峰;王凤萍;;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J];经济研究;2012年09期

8 陈夕红;张宗益;康继军;李长青;;技术空间溢出对全社会能源效率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2013年02期

9 刘明明;王震;张宝生;魏新强;;环保视角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技术经济;2014年03期

10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s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nservation Potentials[J];China & World Economy;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2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王卓理;宋帮英;;基于DEA的煤炭效率测算及随机性趋同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4 刘伟;鞠美庭;于敬磊;李智;;天津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6期

5 姜磊;季民河;;我国能源强度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6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7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8 徐盈之;管建伟;;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9 胡宗义;刘亦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10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广生,冯宗宪,曾凡银;DEA在评价工业生产环境效率上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王庆一;能源效率及其政策和技术(上)[J];节能与环保;2001年06期

3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J];节能与环保;2003年08期

4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年06期

5 徐盈之;管建伟;;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6 沈能;;能源投入、污染排放与我国能源经济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7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8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9 姜磊;季民河;;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10 张伟;吴文元;;基于LMDI的长三角都市圈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对长三角都市圈1996~2008年工业部门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道夫;;面对能源挑战——最绿的能源是节省下的能源[J];中国仪器仪表;2008年08期

2 周宏春;;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J];农村实用技术;2007年12期

3 李天星;;未来能源 谁主沉浮?[J];中国石油企业;2008年03期

4 宋亮;;能源不可再生条件下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模型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17期

5 齐尚;吴浪;;黄鸣代表:要加快对新能源的认知与思想转变[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年04期

6 楼丹燕;;能源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J];杭氧科技;2008年02期

7 艾丹祥;左晖;;不可再生能源约束下的技术进步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8 本刊编辑部;;加快能源转型,走向拥有更多可再生能源的未来[J];太阳能;2011年04期

9 许江萍;;有序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J];中国科技投资;2008年04期

10 杨宏林,田立新,丁占文,傅瑛;不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学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杰;傅津;;在中学开展可再生能源教育的意义和途径[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丘国堂;;试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石巧慧;张华;;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节能控制策略分析[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兆平;;浅谈太阳能利用进社区[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杨懋暹;;高效清洁又可再生的纸厂热电联产[A];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朱启贵;;我国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7 任雅玲;;敦煌地区室内热水设计中的太阳能利用[A];全国建筑给水排水青年学术论文选[C];1996年

8 吴迪忠;赵新运;;能动断层对核电站选址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赵国浩;;基于最优利用模型能源安全战略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伟;;浅谈“耗能大户”-暖通行业如何节能降耗[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国华;看好不可再生能源机会[N];金融时报;2011年

2 通讯员 刘镜珍;科学发展让水电厂马力十足[N];中国电力报;2010年

3 王怀国;风电开发和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N];承德日报;2009年

4 王雷都;致力节能减排 心系天下冷暖[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尚德电力董事长 施正荣;向光伏发电成本每千瓦时1元目标冲刺[N];中国电子报;2009年

6 战吉成;生活中的科技常识[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聂伟柱;风电远景优势跑赢火电[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8 ;中国机场节能任重道远[N];中国民航报;2010年

9 新疆华电红雁池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罗振新;借力节能减排提升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N];新疆日报(汉);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朱海斌;乘风而起的吐鲁番清洁能源[N];吐鲁番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奥;中国不可再生能源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灵梅;火电厂生态工业园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佩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核能利用[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贾晓燕;河北省人口数量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和预测[D];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

3 唐世磊;冀中能源煤炭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沈淼森;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电子镇流器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邓小东;金融因素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张静敏;齐齐哈尔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7 黄可乐;新世纪以来日本的能源安全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郭敏;基于GIS的智能电网一体化探讨与部分功能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9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439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