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与员工关系的软实力构念及作用机理研究——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的实证研究
【图文】:
表明,基于组织与员工关系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各异。同时,考虑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及特点,本文将从动态发展的角度,以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为分界点,分别讨论企业软实力各维度发展的实践策略。4.1劳资关系质量提升的分阶段实践策略由于组织支持感对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劳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当企业提供支持性人力资源管理时,组织支持感对劳资关系的提升作用更强,因此在提升劳资关系质量的实践中应强调产生组织支持感的人力资源管理,分阶段策略如图2所示。当企业处于初创期时,强调产品、技术开发的重要性,但管理制度及体制不健全、组织结构简单、运营资金不稳定,故企业应注重结果公平,重视长效激励,依靠情感关怀,弱化物质刺激,从而节省企业发展成本;当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时,市场竞争激烈,管理趋向制度化与正规化,故工作自主性、提倡自我管理及决策参与等人性化管理更有益于员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同时,应兼顾员工能力发展及情感关怀,强调过程公平及价值认同;当企业处于成熟期时,企业竞争优势相对稳定,技术开发较为成熟,员工更注重职业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故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发展需求,为员工提供更为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及发展机会。图2提升劳资关系质量的分阶段策略4.2关系绩效提升的分阶段实践策略由于领导-成员交换对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关系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当员工对企业形成情感承诺时,则会加强领导-成员交换对关系绩效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提升关系绩效水平的实践中,应强·142·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
化领导-成员关系质量的提升及员工情感承诺的塑造,分阶段策略如图3所示。当企业处于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着力于产品开发,对技术的强依赖性使领导对下属员工的技能指导更具价值,这有益于员工形成对领导的专业信任及尊敬,同时,应配合以重视员工贡献的企业制度建设;当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期提升,企业业务的急速扩展需要柔性化管理,且经过初期的指导与完善,积极的工作授权成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必然选择,同时,,授权行为还能进一步强化员工对领导的信任情感。另外,企业应加强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建设,促进团队成员沟通,培育企业信任氛围;当企业处于成熟期时,企业发展相对稳定,员工的独立性也逐渐增强,故领导应给予更多情感性的关心及支持,这有益于形成情感忠诚。同时,企业还应丰富员工对外交流活动,促进员工社会关系的建立。图3提升关系绩效质量的分阶段策略4.3组织效力提升的分阶段实践策略影响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软实力组织效力的因素与影响劳资关系维度一致,但同一实践组合其侧重点亦有不同———改善劳资关系的目标是建立和谐友好的组织与员工关系,其侧重点更倾向于为员工提供物质情感支持,而改善组织效力的目标则为提高企业的执行力,特别是学习力及创新力,其侧重点更多强调制度规范及文化氛围营造等,强调对员工实践力的关注,分阶段策略如图4所示。当企业处于初创期时,技术开发面临巨大风险,故企业应营造容许失败的宽松氛围。同时,强调以结果为导向,侧重员工的创新力及执行力的培养;当企业处于成长期时,随着企业业务能力的提升,企业内部分工细化,管理更趋复杂,故应强调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柔性化的管理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潜力。同时,应逐步完善制度建设,使制度构建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21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630125) 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3Z028)
【分类号】:F272.92;F27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云安;朱吉亮;;中国制造型企业的创新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05期
2 崔勋;张义明;瞿皎姣;;劳动关系氛围和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2年02期
3 卢纪华;陈丽莉;赵希男;;组织支持感、组织承诺与知识型员工敬业度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1期
4 卢福财;陈小锋;;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组织信任与知识共享意愿[J];经济管理;2012年04期
5 杨百寅;高昂;;企业创新管理方式选择与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年03期
6 解学梅;左蕾蕾;;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03期
7 张莉;林与川;张林;;工作不安全感与情绪耗竭:情绪劳动的中介作用[J];管理科学;2013年03期
8 陈万思;丁珏;余彦儒;;参与式管理对和谐劳资关系氛围的影响:组织公平感的中介作用与代际调节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06期
9 张莉;林与川;迟冬梅;;指导关系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J];预测;2012年04期
10 杨晓;师萍;安立仁;;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的新拓展——相对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庆满;杨皎平;金彦龙;;集群内部竞争、技术创新力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绩效[J];管理学报;2013年05期
2 刘巨钦;李淑钊;;家族企业上下属关系和员工工作绩效的实证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陈颖;;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企业的管理创新——以江苏宏图三胞高科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7期
4 XIA Wei-li;LI Xiao-ge;;A Synthe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and Knowledge Transfer-in the View of Organization Coope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3年04期
5 周碧华;刘涛雄;;组织承诺与最优激励[J];公共管理评论;2013年02期
6 李长江;赵慧yN;;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五力”联动管理机制与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 王聪颖;杨东涛;;基于信任氛围感知与个体主义作用视角的诚信型领导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J];管理学报;2014年04期
8 郭焱;张强;;应用共引分析的战略联盟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年03期
9 张伶;聂婷;黄华;;基于工作压力和组织认同中介调节效应检验的家庭亲善政策与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4年05期
10 王雷;姚洪心;;Global Value Chain Embeddedness,Knowledge Spillovers,and Clustered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辉;内外生激励、知识属性与组织内知识共享治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兰宏;全球价值链下的学习障碍和低端锁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李扬;服务外包企业知识升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付敬;企业共性技术创新、吸收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肖丁丁;跨界搜寻对组织双元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艳巧;社会资本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7 罗军;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企业员工知识分享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王燕妮;汽车核心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李强;外部知识搜索宽度的前因及其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正式—非正式搜索的视角[D];浙江大学;2013年
10 袭希;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创新演化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春;郭媛嫣;;上市公司R&D投入与产出效果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2 谢洪明;刘少川;;产业集群、网络关系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3 ;企业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1年04期
4 李新春;信任、忠诚与家族主义困境[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5 刘云;石金涛;;组织创新气氛与激励偏好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6 何明芮;李永建;;心理契约类型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7 谢玉华;雷小霞;;员工参与:内容与研究方法——中外研究比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9 解学梅;;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08期
10 张爱武;李锡元;;组织—员工雇佣关系与知识共享[J];经济管理;2006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如何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J];中国药店;2002年02期
2 黄健江 ,刘莲;组织的发展趋势及组织与员工关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09期
3 刘伟东;企业与员工关系探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7期
4 袁正伟;外企如何 对待员工[J];大众标准化;2003年11期
5 王哲明;企业员工内部持股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实践[J];经济师;2004年02期
6 赵爱红;激发“知识型员工”的潜力[J];中国外资;2004年07期
7 卜时忠;论公共关系中的员工关系[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8 李闷管;企业与员工双向忠诚关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5年21期
9 李英,刘海宁;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比较研究与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10期
10 王晖;怎样优化员工关系质量[J];饭店现代化;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亚华;贾良定;万国光;;雇佣关系对员工创造性的作用机制:一个整合框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金盛华;刘蓓;;企业领导与员工关系作用及其“感知领导支持”机制研究(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硕华;;企业员工关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研究[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颜太一;唐有富;;员工在想什么 我们该做什么——对员工思想动态问卷调查后的思考[A];中南片2003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韩平;;合理处置员工关系的五大方法[A];中部崛起与企业文化战略——首届中部地区优秀企业文化理论成果集[C];2012年
6 郭桂梅;赵曙明;;员工创造性研究回顾与展望[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叶晓军;;如何和谐处理民营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平青;王雪;刘冉;魏霞;;领导风格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员工关系为中介变量[A];“两型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3年
9 赵永全;;基于体验的员工满意度模型[A];Proceedings of 2011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NTS-CIS 2011) Vol.1[C];2011年
10 周小虎;马莉;;组织社会资本对员工离职意愿的影响:中国文化情景下的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博;员工参与:企业兴盛之道[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2 尤红梅;吃着冰淇淋,与员工成为伙伴 2003年度卓越雇主[N];中国经营报;2004年
3 丁明豪;员工有怨气让他发泄出来么?[N];中国企业报;2007年
4 孙锐;8小时工资,如何能买下员工的24小时?[N];海峡财经导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妃;企业,要创造员工成长的环境 员工,要为企业成长作出贡献[N];金华日报;2006年
6 范思立;2006最佳员工关系年度企业奖空缺[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7 杨宏桂;用思想经营企业[N];经理日报;2006年
8 孙焕新;煤矿企业如何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N];辽源日报;2006年
9 鲁六;民企:员工才是上帝[N];民营经济报;2008年
10 朱耘;概念“模糊”:四川企业眼中的“心理干预”[N];中国经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为;员工关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严丹;辱虐管理对员工建言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翟家保;顾客积极反馈行为对一线服务员工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家瑞;民营企业领导—员工“关系”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单业才;社会发展的微观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6 陈亮;员工知识网络、员工关系网络及其与员工绩效间关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詹越;知识型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卫东;员工—组织匹配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周建涛;权力距离导向对员工沉默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柳春锋;工程项目中技能型员工调度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会;大庆A汽车销售公司员工满意度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肖艳淑;饭店业员工满意度驱动因素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3 李凌涛;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与员工双赢模式构建[D];海南大学;2010年
4 高萍;我国金牌员工的培养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李青;基于员工满意度的知识型员工流失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心利;四川A公司员工满意度调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韩仙燕;制造业员工关系风险成因及防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梦颖;A燃气公司员工满意度分析与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9 陶周武;湖南移动公司员工激励改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张姗姗;基于适应性文化企业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9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51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