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柔性激励动因与机制设计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分类号】:F273.1;F27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书;;如何开展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J];当代经济;2012年22期
2 邓远;董维春;;基于资源基础观的高校人力资源柔性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3 王永健;谢卫红;蓝海林;;创业导向、人力资源系统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3年10期
4 吴海燕;杨武;雷家殨;;我国企业创新激励体系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0期
5 张根明;温秋兴;;企业创新:激励体系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4期
6 王炳成;;薪酬公平、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年03期
7 李文武;;企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的构建[J];经济问题;2013年08期
8 赵峰;刘丽香;连悦;;综合激励模型视阈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年06期
9 曹海霞;;柔性激励机制探析[J];企业管理;2014年03期
10 刘亦文;胡宗义;;柔性激励机制设计及其模型研究[J];软科学;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富俊;技术创新主体的柔性激励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睿;胡河宁;;基于技术创新的组织文化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张晓华;丁苏苗;;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新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杜靖;;企业家成长的“三环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4 李晓华;吕铁;;Fast-growing sectors as the drivers of China's growth[J];China Economist;2009年01期
5 刘怀民;关伟;;企业家技术创新力的评价与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1期
6 彭中文;知识员工流动、技术溢出与高技术产业聚集[J];财经研究;2005年04期
7 吴欣望;夏杰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结构转型[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8 刘琦;;论创新型城市群的产业创新——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董伟;;知识创新的突现特征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汤琼峰;;熊彼特式创新增长模型中的产业转型与失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启贵;徐飞;;STS视野下的社会创新探析[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李钒;;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技术转移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冯凤玲;冯凤军;;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创新式经济发展模式选择[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君彩;王淑芳;;企业研究与开发绩效评价: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刘磊;都卫;;科普产业创新的基础与规范[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谭琨;何志毅;;国家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估与比较2000-2010[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康慧;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陆建中;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仲雯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杨智懿;供应链成员创新风险度量及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胡类明;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郑贵忠;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沈克华;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与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罗翔;土地租佃契约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9 丁学智;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朱丽献;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林;业主风险厌恶下重大装备制备造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白杨;辽宁联通新产品开发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慧芳;产业集群背景下科技人才流动动因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郑旭亮;揭阳市重化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调查报告[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亮;基于动态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庆;以创新为目标的地方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春燕;我国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8 宋青;技术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9 崔静;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入障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景鑫亮;政府监管视角下的我国创新药品定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会平;;动态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柔性与企业绩效——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框架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朱晓辉,凌文辁;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柔性管理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5年03期
3 杨萍,刘先涛;BOT项目中信用风险的动态均衡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4 韩雪松;;从冲突到协调: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培育模型[J];财经科学;2006年12期
5 顾国祥 ,李元旭;中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J];财经研究;1993年08期
6 于贵穴,周景坤;浅谈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Z1期
7 叶晓倩,韩锟;知识经济 传统文化与柔性激励[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远德玉,丁云龙;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几个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远德玉;技术过程论的再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李兆友;;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伟;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论[D];四川大学;2002年
2 孙冰;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3 王昌林;基于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汪斌;基于项目治理理论的公益性水利工程专业化建设管理体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严玲;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与代建制绩效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博文;我国国有企业柔性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立农;国有大中型企业研究与开发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3 刘欢;基于知识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KPI)设定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琦;;浅论企业激励中的柔性激励[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9期
2 曹海霞;;柔性激励机制探析[J];企业管理;2014年03期
3 陈长里,陈莉妤;知识型员工的思维特点与柔性激励[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薛胜;巧用"柔性激励" 开发人力资源[J];中外企业家;2004年10期
5 叶晓倩,韩锟;知识经济 传统文化与柔性激励[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6 李小丽;;柔性激励:知识型员工的驱动力[J];中外企业家;2007年02期
7 胡峥;刘亦文;黄静寅;;论构建面向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策略[J];企业家天地;2008年09期
8 沈建敏;;发挥思想工作的柔性激励作用[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9 张希勤;;新时期员工柔性激励机制探析[J];石油政工研究;2012年03期
10 胡书;;如何开展知识型员工的柔性激励[J];当代经济;2012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咸星兰;;知识型员工的柔性管理浅析[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 鲁翔本报记者杨丽佳整理;医院应大力推行柔性管理[N];健康报;2009年
2 牟森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地税局;基于柔性管理视角下的税务高级人才激励研究[N];中国税务报;2011年
3 王毅;提升员工幸福指数[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弋永杰 王家海 高振杰 左丰歧;双欣矿业探索“轻资产”运营模式[N];中国矿业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谭红;A公司知识型员工柔性激励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2 徐淑X;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柔性激励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博文;我国国有企业柔性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张玉仙;社会网络型创业企业家柔性激励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5 翟顺河;柔性人才管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王云飞;化工装置建造项目人员柔性测量与提升策略[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7 陆晓静;BKH公司COC生产线柔性再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董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柔性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31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53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