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的经济学分析 ——以苏州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13 21:22
虽然在经济总量上我国不断拉进与美国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在现阶段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苏州在“十二五”期间加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化形态、克服资源要素制约瓶颈、抓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机遇。苏州在未来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现有发展模式的资源要素制约和重大挑战,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将会是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苏州发展的特征事实,从中抽取出事实背后的经济学理论,以期在对苏州案例进行解释的同时,能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启示。本文使用罗默的知识外溢模型进行生产者行为分析,并引入中间品部门,同时在消费者方面采用动态优化分析,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分析了封闭区域内其经济发展的特征,并对开放条件下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做了扩充,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其中包括了经济增长效应和经济结构调整效应。从文章中推导的理论模型,可以将苏州发展过程分为招商引资阶段和招商引智阶段,前者是以一般资本积累为主要推动力,后者以人力资本积累为主要推动力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上解释了这个变化的产生,而且...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
五、主要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回顾
二、内生增长理论发展
三、经济发展阶段论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
第三章 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的特征事实:以苏州发展为例
一、苏州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苏州发展方式转变的特征事实
三、招商引智成果斐然
四、理论上需要回答的问题
第四章 机制分析和模型构建
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构建
三、封闭条件下区域经济均衡分析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
第五章 对苏州案例的解释和启示
一、对苏州案例的解释
二、政府政策的作用分析
三、人力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四、苏州案例的启示
五、政策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测度及特征分析[J]. 关皓明,翟明伟,刘大平,王士君. 经济地理. 2014(06)
[2]协同演化视角下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互动机制研究[J]. 于倩,江晴. 宏观经济研究. 2012(10)
[3]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鲁铭,孙卫东. 科技管理研究. 2012(15)
[4]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创新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 徐从才. 产业经济研究. 2012(03)
[5]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 王国刚. 经济研究. 2010(12)
[6]内源发展与外源发展: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J]. 范从来,赵永清. 阅江学刊. 2010(06)
[7]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研究[J]. 白永秀,吴丰华. 当代经济研究. 2009(12)
[8]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刘霆,谭晓萍. 经济地理. 2009(04)
[9]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J]. 周加来,李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09)
[10]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其战略转型[J]. 任保平,卫玲.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4)
本文编号:3032599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
五、主要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回顾
二、内生增长理论发展
三、经济发展阶段论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招商引资和招商引智
第三章 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的特征事实:以苏州发展为例
一、苏州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苏州发展方式转变的特征事实
三、招商引智成果斐然
四、理论上需要回答的问题
第四章 机制分析和模型构建
一、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构建
三、封闭条件下区域经济均衡分析
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
第五章 对苏州案例的解释和启示
一、对苏州案例的解释
二、政府政策的作用分析
三、人力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四、苏州案例的启示
五、政策建议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测度及特征分析[J]. 关皓明,翟明伟,刘大平,王士君. 经济地理. 2014(06)
[2]协同演化视角下承接产业转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互动机制研究[J]. 于倩,江晴. 宏观经济研究. 2012(10)
[3]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鲁铭,孙卫东. 科技管理研究. 2012(15)
[4]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创新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 徐从才. 产业经济研究. 2012(03)
[5]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 王国刚. 经济研究. 2010(12)
[6]内源发展与外源发展: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J]. 范从来,赵永清. 阅江学刊. 2010(06)
[7]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阶段研究[J]. 白永秀,吴丰华. 当代经济研究. 2009(12)
[8]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刘霆,谭晓萍. 经济地理. 2009(04)
[9]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J]. 周加来,李刚.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09)
[10]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其战略转型[J]. 任保平,卫玲. 江苏社会科学. 2008(04)
本文编号:3032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303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