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4:51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进一步推进其转型升级是振兴我国实体经济的关键着力点,那么如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网络化制造模式。作为产业链协同重要一环,企业间协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但也包含有大量的噪声数据、低质数据,会对企业间的协同绩效、产业链运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企业若拥有大数据分析能力,就可以从大量数据中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预测合作伙伴的需求,维护协同关系,提升协同创新绩效,但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拥有大数据分析能力如何影响协同创新缺乏相应的理论诠释和实证检验。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企业拥有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对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绩效等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协同创新绩效”理论模型,通过专业的数据收集网站——问卷星收集制造业企业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22.0以及AMOS24.0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各个变量之间...
【文章来源】: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2.1.2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2.1.3 资源与能力演进模型
2.2 大数据分析能力
2.2.1 大数据的概念
2.2.2 大数据分析的概念
2.2.3 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概念
2.2.4 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维度
2.3 协同创新能力
2.3.1 创新能力的概念
2.3.2 协同创新能力的概念
2.3.3 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
2.4 协同创新绩效
2.4.1 创新绩效的概念
2.4.2 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
2.4.3 协同创新绩效的维度
2.5 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2.5.1 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5.2 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
2.5.3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
2.5.4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2.6 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提出
3.1.1 制造业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3.1.2 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3.1.3 理论模型的提出
3.2 研究假设
3.2.1 大数据分析能力内部要素的关系假设
3.2.2 协同创新能力内部要素的关系假设
3.2.3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的关系假设
3.2.4 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
3.2.5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程序
4.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4.1.2 问卷设计的流程
4.2 问卷的构成
4.2.1 背景信息
4.2.2 量表设计
4.3 量表修正
4.3.1 定性测试
4.3.2 预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问卷收集与样本统计
5.1.1 问卷收集
5.1.2 样本统计
5.2 信度及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4 模型评价及假设检验
5.4.1 模型评价
5.4.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5.5 中介效应检验
5.5.1 大数据有形资源与协同创新能力路径关系中中介效应检验
5.5.2 大数据人力资源与协同创新绩效路径关系中中介效应检验
5.5.3 大数据无形资源与协同创新绩效路径关系中中介效应检验
5.5.4 中介检验结果汇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35500
【文章来源】: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2.1.2 企业能力基础理论
2.1.3 资源与能力演进模型
2.2 大数据分析能力
2.2.1 大数据的概念
2.2.2 大数据分析的概念
2.2.3 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概念
2.2.4 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维度
2.3 协同创新能力
2.3.1 创新能力的概念
2.3.2 协同创新能力的概念
2.3.3 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
2.4 协同创新绩效
2.4.1 创新绩效的概念
2.4.2 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
2.4.3 协同创新绩效的维度
2.5 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2.5.1 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5.2 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
2.5.3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
2.5.4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
2.6 研究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模型的提出
3.1.1 制造业产业协同创新网络
3.1.2 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3.1.3 理论模型的提出
3.2 研究假设
3.2.1 大数据分析能力内部要素的关系假设
3.2.2 协同创新能力内部要素的关系假设
3.2.3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的关系假设
3.2.4 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
3.2.5 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程序
4.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4.1.2 问卷设计的流程
4.2 问卷的构成
4.2.1 背景信息
4.2.2 量表设计
4.3 量表修正
4.3.1 定性测试
4.3.2 预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问卷收集与样本统计
5.1.1 问卷收集
5.1.2 样本统计
5.2 信度及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性分析
5.4 模型评价及假设检验
5.4.1 模型评价
5.4.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5.5 中介效应检验
5.5.1 大数据有形资源与协同创新能力路径关系中中介效应检验
5.5.2 大数据人力资源与协同创新绩效路径关系中中介效应检验
5.5.3 大数据无形资源与协同创新绩效路径关系中中介效应检验
5.5.4 中介检验结果汇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35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313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