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测度与生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4 05:58
反贫困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主题。从历史纵向来看,绝对贫困长期困扰人类,且至今不绝;从全球范围来看,相对贫困问题将长久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直到共产主义社会真正实现。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已经走到了需要全面着手应对相对贫困问题的历史发展阶段。首先,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国即将在2020年完成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以来的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其次,在绝对贫困得到整体消除的情况下,我国的减贫治理体系将面临新的调整,相对贫困治理将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以应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造成的矛盾;再次,财富分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扩大,阶层固化趋势有增无减,弱势群体处境状况堪忧,社会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最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公共意志、公共资源有必要、有能力在改善相对贫困者生存境遇上提升,让全体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的繁荣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愈来愈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本文界定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75年及以后出生、年满16周岁、户籍身份在...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论文框架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新生代农民工
2.1.3 可行能力
2.1.4 贫困
2.1.5 绝对贫困
2.1.6 相对贫困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移民贫困问题研究
2.2.2 我国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
2.2.3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
2.2.4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行能力视域下的相对贫困:一个分析框架
3.1 可行能力理论概述
3.2 可行能力理论溯源
3.2.1 亚里士多德关于“生活质量”的论述
3.2.2 亚当·斯密关于“生活必需品”的思想
3.2.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3.3 可行能力视域下的贫困内涵
3.4 可行能力贫困观的创新特征
3.4.1 强调贫困致因的异质性
3.4.2 强调贫困治理的多元性
3.4.3 尊重贫困对象的主体性
3.5 可行能力贫困观对传统贫困观的发展
3.5.1 对收入贫困观的发展
3.5.2 对资源贫困观的发展
3.5.3 对效用贫困观的发展
3.5.4 对权利贫困观的发展
3.5.5 对人力资本贫困观的发展
3.6 可行能力贫困观在贫困治理中的运用
3.6.1 可行能力与贫困识别
3.6.2 可行能力与贫困援助
3.6.3 可行能力与治贫管理
3.6.4 可行能力与脱贫评估
3.7 对可行能力贫困观的评价
3.7.1 可行能力贫困观的学术贡献
3.7.2 可行能力贫困观的实践贡献
3.8 可行能力恶性循环:一个贫困归因理论的拓展
3.9 本文的分析框架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4.2 指标选取
4.2.1 经济条件
4.2.2 社会机会
4.2.3 透明性保证
4.2.4 防护性保障
4.2.5 政治权益
4.3 相对贫困剥夺临界判断标准
4.4 数据获取与贫困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测度
5.1 测度方法与数据
5.1.1 测度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样本的基本情况
5.2.2 样本工作状态的自我认知
5.2.3 样本生活状态的自我认知
5.2.4 样本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5.2.5 样本的保险情况
5.2.6 样本的精神状态
5.2.7 样本的未来计划与预测
5.3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测度结果分析
5.3.1 单维相对贫困发生率
5.3.2 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
5.3.3 多维相对贫困指数
5.3.4 各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
5.3.5 各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生代农民工可行能力相对贫困生成机理——探索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6.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6.2 理论分析
6.3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选择
6.3.3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6.4 模型选择
6.5 结果分析
6.5.1 父辈禀赋对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
6.5.2 父辈禀赋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6.1 替换被解释变量
6.6.2 分样本回归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生代农民工可行能力相对贫困生成机理——基于可行能力恶性循环视角
7.1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
7.2 方法、变量和数据
7.2.1 研究方法
7.2.2 变量选取
7.2.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7.3 结果分析
7.3.1 现代技能、健康对收入的影响
7.3.2 健康、收入对现代技能的影响
7.3.3 现代技能、收入对健康的影响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帮扶管理机制设计
8.1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帮扶管理的基本目标
8.2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帮扶管理的基本原则
8.2.1 政府主导
8.2.2 企业主体
8.2.3 社区主力
8.2.4 社会参与
8.2.5 激发活力
8.3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帮扶管理措施
8.3.1 精准识别
8.3.2 精准帮扶
8.3.3 精准管理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有关可行能力的表述
附录2 研究样本的出生年份
附录3 按收入五等分分组的样本收入
附录4 多维相对贫困临界(CUTOFF)赋值及含义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贫困脆弱性的评价——基于生计资本考察[J]. 陈灿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5)
[2]能力及其可行性——阿玛蒂亚·森能力理论的伦理基础[J]. 刘科. 社会科学. 2018(01)
[3]我国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 杨帆,庄天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1)
[4]构建农民工群体劳动保护与工作福利保障机制[J]. 杨威,张毅.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08)
[5]中国农村代际多维贫困实证研究[J]. 郭熙保,周强. 中国人口科学. 2017(04)
[6]我国农民工就业权利贫困与赋权反贫困策略研究——基于权利贫困理论[J]. 宋宝安,刘赛特.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7)
[7]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动能生成和释放机制[J]. 刘洪银. 贵州社会科学. 2017(05)
[8]工会参与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基于倾向值方法的检验[J]. 李龙,宋月萍. 中国农村经济. 2017(03)
[9]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逻辑解析——基于社会发展模型[J]. 杨帆,庄天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10]中国居民贫困代际传递:空间分布、动态趋势与经验测度[J]. 卢盛峰,潘星宇. 经济科学. 2016(06)
博士论文
[1]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D]. 咸星兰.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代际差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D]. 刘春泽.吉林大学 2015
[3]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环境、现状分析与实现路径[D]. 高洪贵.吉林大学 2013
[4]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曾召国.武汉大学 2012
[5]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 王瑜.吉林大学 2011
[6]实质自由与社会发展——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研究[D]. 刘晓靖.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我国农村居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D]. 常方瑛.东北财经大学 2017
[2]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发展观解析[D]. 吴正本.东北财经大学 2013
[3]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融资的影响研究[D]. 钟王黎.浙江大学 2012
[4]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研究[D]. 牛丽丽.长春理工大学 2011
[5]西部地区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D]. 郭旭.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阿玛蒂亚·森积极自由观初探[D]. 姜春兰.东南大学 2005
[7]阿马蒂亚·森“平等的正义理论”初探[D]. 王旭凤.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41906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论文框架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新生代农民工
2.1.3 可行能力
2.1.4 贫困
2.1.5 绝对贫困
2.1.6 相对贫困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移民贫困问题研究
2.2.2 我国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
2.2.3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
2.2.4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行能力视域下的相对贫困:一个分析框架
3.1 可行能力理论概述
3.2 可行能力理论溯源
3.2.1 亚里士多德关于“生活质量”的论述
3.2.2 亚当·斯密关于“生活必需品”的思想
3.2.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3.3 可行能力视域下的贫困内涵
3.4 可行能力贫困观的创新特征
3.4.1 强调贫困致因的异质性
3.4.2 强调贫困治理的多元性
3.4.3 尊重贫困对象的主体性
3.5 可行能力贫困观对传统贫困观的发展
3.5.1 对收入贫困观的发展
3.5.2 对资源贫困观的发展
3.5.3 对效用贫困观的发展
3.5.4 对权利贫困观的发展
3.5.5 对人力资本贫困观的发展
3.6 可行能力贫困观在贫困治理中的运用
3.6.1 可行能力与贫困识别
3.6.2 可行能力与贫困援助
3.6.3 可行能力与治贫管理
3.6.4 可行能力与脱贫评估
3.7 对可行能力贫困观的评价
3.7.1 可行能力贫困观的学术贡献
3.7.2 可行能力贫困观的实践贡献
3.8 可行能力恶性循环:一个贫困归因理论的拓展
3.9 本文的分析框架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4.2 指标选取
4.2.1 经济条件
4.2.2 社会机会
4.2.3 透明性保证
4.2.4 防护性保障
4.2.5 政治权益
4.3 相对贫困剥夺临界判断标准
4.4 数据获取与贫困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测度
5.1 测度方法与数据
5.1.1 测度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样本的基本情况
5.2.2 样本工作状态的自我认知
5.2.3 样本生活状态的自我认知
5.2.4 样本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5.2.5 样本的保险情况
5.2.6 样本的精神状态
5.2.7 样本的未来计划与预测
5.3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测度结果分析
5.3.1 单维相对贫困发生率
5.3.2 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
5.3.3 多维相对贫困指数
5.3.4 各指标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
5.3.5 各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生代农民工可行能力相对贫困生成机理——探索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6.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6.2 理论分析
6.3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选择
6.3.3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6.4 模型选择
6.5 结果分析
6.5.1 父辈禀赋对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相对贫困的影响
6.5.2 父辈禀赋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6.1 替换被解释变量
6.6.2 分样本回归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生代农民工可行能力相对贫困生成机理——基于可行能力恶性循环视角
7.1 理论分析与问题提出
7.2 方法、变量和数据
7.2.1 研究方法
7.2.2 变量选取
7.2.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7.3 结果分析
7.3.1 现代技能、健康对收入的影响
7.3.2 健康、收入对现代技能的影响
7.3.3 现代技能、收入对健康的影响
7.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帮扶管理机制设计
8.1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帮扶管理的基本目标
8.2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帮扶管理的基本原则
8.2.1 政府主导
8.2.2 企业主体
8.2.3 社区主力
8.2.4 社会参与
8.2.5 激发活力
8.3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贫困帮扶管理措施
8.3.1 精准识别
8.3.2 精准帮扶
8.3.3 精准管理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有关可行能力的表述
附录2 研究样本的出生年份
附录3 按收入五等分分组的样本收入
附录4 多维相对贫困临界(CUTOFF)赋值及含义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贫困脆弱性的评价——基于生计资本考察[J]. 陈灿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5)
[2]能力及其可行性——阿玛蒂亚·森能力理论的伦理基础[J]. 刘科. 社会科学. 2018(01)
[3]我国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综述[J]. 杨帆,庄天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1)
[4]构建农民工群体劳动保护与工作福利保障机制[J]. 杨威,张毅.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08)
[5]中国农村代际多维贫困实证研究[J]. 郭熙保,周强. 中国人口科学. 2017(04)
[6]我国农民工就业权利贫困与赋权反贫困策略研究——基于权利贫困理论[J]. 宋宝安,刘赛特.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7)
[7]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动能生成和释放机制[J]. 刘洪银. 贵州社会科学. 2017(05)
[8]工会参与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基于倾向值方法的检验[J]. 李龙,宋月萍. 中国农村经济. 2017(03)
[9]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逻辑解析——基于社会发展模型[J]. 杨帆,庄天慧.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10]中国居民贫困代际传递:空间分布、动态趋势与经验测度[J]. 卢盛峰,潘星宇. 经济科学. 2016(06)
博士论文
[1]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歧视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D]. 咸星兰.东北师范大学 2016
[2]代际差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D]. 刘春泽.吉林大学 2015
[3]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环境、现状分析与实现路径[D]. 高洪贵.吉林大学 2013
[4]阿马蒂亚·森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曾召国.武汉大学 2012
[5]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 王瑜.吉林大学 2011
[6]实质自由与社会发展——阿马蒂亚·森正义思想研究[D]. 刘晓靖.吉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我国农村居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D]. 常方瑛.东北财经大学 2017
[2]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发展观解析[D]. 吴正本.东北财经大学 2013
[3]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融资的影响研究[D]. 钟王黎.浙江大学 2012
[4]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研究[D]. 牛丽丽.长春理工大学 2011
[5]西部地区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D]. 郭旭.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阿玛蒂亚·森积极自由观初探[D]. 姜春兰.东南大学 2005
[7]阿马蒂亚·森“平等的正义理论”初探[D]. 王旭凤.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41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334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