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退出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2-12-07 23:56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退出机制,其根本在于加强自身建设,包括明确退出标准、明确退出主体与规范退出程序、建立多元化交流机制和严格监督与执法。推行退出机制的前提是完善教师内部管理机制,包括准入机制、考评机制、培养培训机制和诚信机制。运行退出机制的关键是高职教师积极应对合理退出,包括转变教师职业"终身制"传统观念、提高胜任能力、树立正确的契约观与法制观。良好社会环境与社会保障法规建设是实施退出机制的保障,包括营造合理退出的舆论环境、加强高职教师管理的法规建设。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加强自身建设是构建退出机制的根本
(一)明确高职教师退出标准,切实提供教师合理退出的依据
1.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退出标准。
2. 实行灵活、弹性的高职教师退出年龄标准。
(二)明确教师退出主体与规范退出程序,充分保护高职教师权益
1. 明确高职教师退出主体。
2. 加强教育立法,高职教师退出程序要严谨。
3. 建立常态退出预警机制,畅通高职教师申述渠道。
(三)建立多元化交流机制,拓展高职教师退出渠道
1. 健全人才交流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 优化职业院校人才交流机构,完善高职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四)严格高职教师退出的监督与执法
1. 加快相关法规立法进程,强化法律的引导监督作用。
2. 健全高职教师退出保障制度。
二、完善教师内部管理机制是推行退出机制的前提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夯实教师有效退出的基础
1. 优化教师职业准入资格制度,加强高职职业准入资格立法。
2. 健全高职教师职业定期认证制度,构建多元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
(二)优化高职教师考评机制,提供教师退出的依据
1. 营造良好的高职教师考评氛围。
2. 建立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三)健全高职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解除教师退出的顾虑
1. 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2. 健全高职教师的再就业培训与指导机制。
(四)建立高职教师诚信机制,确保教师退出的有效实施
1. 提高高职教师诚信道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2. 尝试建立高职教师信用档案。
三、高职教师积极应对合理退出是有效运行退出机制的关键
(一)转变教师职业“终身制”传统观念,树立动态的发展观
1. 转变“终身制”传统观念,主动挣脱教师终身观念的束缚。
2. 树立动态的高职教师发展观。
(二)提高高职教师胜任能力,加强自身心理素质训练
1. 自觉加强学习,注重素质的提升与实践能力的养成。
2.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高职退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契约观与法制观,自觉提高诚信道德水平
1. 树立正确的契约观与法制观。
2. 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
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保障法规建设是实施退出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舆论引导,营造高职教师合理退出的社会舆论环境
1. 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转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师合理退出的认识。
2. 树立“以人为本”和动态教师管理观念。
(二)加强高职教师管理法规建设,完善高职教师社会保障体系
1. 加强高职教师管理法规建设。
2. 完善高职教师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立高职教师“退出”管理的争议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J]. 李亚芹,王运政.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7(02)
[2]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基于87个案例的数据分析[J]. "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课题组,黄达人,黄冬娅,肖楠,骆腾. 中国高等教育. 2016(Z3)
[3]教师职业退出与补充的“国家规制”[J]. 杨小秋.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2)
[4]论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J]. 杜学元,彭雪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硕士论文
[1]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D]. 陈园.武汉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713118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加强自身建设是构建退出机制的根本
(一)明确高职教师退出标准,切实提供教师合理退出的依据
1.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退出标准。
2. 实行灵活、弹性的高职教师退出年龄标准。
(二)明确教师退出主体与规范退出程序,充分保护高职教师权益
1. 明确高职教师退出主体。
2. 加强教育立法,高职教师退出程序要严谨。
3. 建立常态退出预警机制,畅通高职教师申述渠道。
(三)建立多元化交流机制,拓展高职教师退出渠道
1. 健全人才交流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 优化职业院校人才交流机构,完善高职教师资源配置机制。
(四)严格高职教师退出的监督与执法
1. 加快相关法规立法进程,强化法律的引导监督作用。
2. 健全高职教师退出保障制度。
二、完善教师内部管理机制是推行退出机制的前提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高职教师准入机制,夯实教师有效退出的基础
1. 优化教师职业准入资格制度,加强高职职业准入资格立法。
2. 健全高职教师职业定期认证制度,构建多元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
(二)优化高职教师考评机制,提供教师退出的依据
1. 营造良好的高职教师考评氛围。
2. 建立多元化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三)健全高职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解除教师退出的顾虑
1. 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2. 健全高职教师的再就业培训与指导机制。
(四)建立高职教师诚信机制,确保教师退出的有效实施
1. 提高高职教师诚信道德水平,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2. 尝试建立高职教师信用档案。
三、高职教师积极应对合理退出是有效运行退出机制的关键
(一)转变教师职业“终身制”传统观念,树立动态的发展观
1. 转变“终身制”传统观念,主动挣脱教师终身观念的束缚。
2. 树立动态的高职教师发展观。
(二)提高高职教师胜任能力,加强自身心理素质训练
1. 自觉加强学习,注重素质的提升与实践能力的养成。
2.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高职退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契约观与法制观,自觉提高诚信道德水平
1. 树立正确的契约观与法制观。
2. 恪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
四、良好的社会环境与社会保障法规建设是实施退出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舆论引导,营造高职教师合理退出的社会舆论环境
1. 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转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师合理退出的认识。
2. 树立“以人为本”和动态教师管理观念。
(二)加强高职教师管理法规建设,完善高职教师社会保障体系
1. 加强高职教师管理法规建设。
2. 完善高职教师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立高职教师“退出”管理的争议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J]. 李亚芹,王运政.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7(02)
[2]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基于87个案例的数据分析[J]. "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课题组,黄达人,黄冬娅,肖楠,骆腾. 中国高等教育. 2016(Z3)
[3]教师职业退出与补充的“国家规制”[J]. 杨小秋.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2)
[4]论我国高校教师退出机制[J]. 杜学元,彭雪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
硕士论文
[1]高校教师退出机制研究[D]. 陈园.武汉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713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371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