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6:04
本文关键词: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诸如贫富差距、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危机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和复杂化。传统公共管理方式在面对多样化、异质化的社会问题时,愈加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善治概念得到普遍的传播和认可,它所包涵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破除传统公共管理中政府大包大揽的角色,强调社会多元力量的介入以及治理的民主化。鉴于此,政府将引导包括社会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成为潜在的公共治理的参与主体,发挥它们在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独特作用。社会企业既是一种组织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模式的创新。它巧妙的将社会目标与商业手段相结合,在具体领域内,寻求特定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它既能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同时又符合社会的预期。随着社会企业概念传入中国,不仅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在实践领域则出现了模仿和学习社会企业及其运作方式的热潮。在残障就业领域,政府引导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在引导参与中,社会企业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为主要的主体形式,以政府购买相应的服务为具体实现方式,以推广社区就业服务为未来发展方向。慧灵残障人士服务机构在“成为社会企业”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着政府角色的价值。它主要服务于残障人士,通过系统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旨在帮助他们习得一定的技能,从事相应的工作,帮助其实现就业并最终融入社会。在社会与经济双重目标的压力下,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试图为慧灵营造和争取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在组织运营和管理中同样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另外,政府在资金提供上和项目合作中对其提供帮助。尽管如此,政府在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多个层面的障碍和困境,包括法律政策规范的缺失、尚未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以及社会认知度不足,这些问题将限制和阻碍社会企业在促进残障就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它们在实现“让自己成为社会企业”到“让社会企业成就自己”的道路上离不开政府力量的帮助:政府不仅需要在法律规范的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还需要加强同社会企业在多个层面的合作以及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从而推动社会企业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企业 残障就业 政府引导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9;D669.6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4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7
- 1.2.1 国外相关研究12-14
- 1.2.2 国内相关研究14-16
- 1.2.3 简要评述16-17
- 1.3 研究意义17-19
- 1.3.1 理论意义17-18
- 1.3.2 现实意义18-19
- 1.4 研究思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9-22
- 1.4.1 研究思路19-21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1-22
- 1.5 研究方法22
- 1.6 本章小结22-24
- 第二章 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24-40
- 2.1 理论基础24-29
- 2.1.1 多元治理理论24-25
- 2.1.2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WISE)理论25-27
- 2.1.3 社会质量理论27-29
- 2.2 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现状分析29-34
- 2.2.1 民办非企业登记——社会企业的主要参与形式29-31
- 2.2.2 政府购买社会企业服务——新的实现方式31-33
- 2.2.3 社区就业服务——发展方向33-34
- 2.3 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必要性分析34-39
- 2.3.1 中国残障人士就业面临困境34-35
- 2.3.2 社会企业弥补传统就业促进的缺陷35-37
- 2.3.3 残障就业服务利于社会质量的提高37-39
- 2.4 本章小结39-40
- 第三章 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案例分析——以广州慧灵为例40-62
- 3.1 广州慧灵社会企业概况40-41
- 3.2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41-46
- 3.2.1 社会组织规范41-42
- 3.2.2 税收优惠政策42-44
- 3.2.3 残障就业促进政策44-46
- 3.3 政府作为合作者46-54
- 3.3.1 公共政策与社会企业目标一致47-48
- 3.3.2 项目合作投入资源48-50
- 3.3.3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50-54
- 3.4 政府作为激励者54-61
- 3.4.1 管理人员多元价值融合54-56
- 3.4.2 服务人员职业认同感不足56-58
- 3.4.3 社会公众间接参与58-61
- 3.5 本章小结61-62
- 第四章 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62-75
- 4.1 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合法性障碍62-65
- 4.1.1 社会企业法律规范的缺失62-64
- 4.1.2 社会企业就业促进政策的滞后64-65
- 4.2 政府与社会企业未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机制65-71
- 4.2.1 缺乏长效经济合作机制65-69
- 4.2.2 缺乏深度管理合作机制69-71
- 4.3 社会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度不足71-74
- 4.3.1 社会企业家精神缺失72-73
- 4.3.2 社会企业的公众质疑73-74
- 4.4 本章小结74-75
- 第五章 政府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对策研究75-85
- 5.1 完善社会企业参与残障就业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76-78
- 5.1.1 构建社会企业法律框架76-77
- 5.1.2 提供专项就业促进扶持政策77-78
- 5.2 建立政府与社会企业的持续合作机制78-82
- 5.2.1 以经济合作拓宽融资渠道79-80
- 5.2.2 以人力资源合作提升管理效能80-82
- 5.3 提升社会公众对社会企业的认知度82-84
- 5.3.1 推广社会企业家精神82-83
- 5.3.2 推动社会企业理论研究83-84
- 5.4 本章小结84-85
- 结论85-86
- 参考文献86-90
- 附录 190-92
- 附录 292-106
- 附录 3106-111
- 附录 4111-11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12-113
- 致谢113-114
- 附件1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乃强;;社会企业是和不是什么[J];南风窗;2010年22期
2 潘小娟;;社会企业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7期
3 于晓静;;放大社会企业的价值与效应[J];前线;2011年12期
4 ;英国2011社会企业摄影大赛入围/获奖作品出炉[J];社会与公益;2012年03期
5 黄江松;于晓静;;扶持社会企业发展要突破四大障碍[J];前线;2012年09期
6 王世强;;政府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7 丁晶晶;;以品质化打造核心经营模式——社会企业的发展之道[J];社会与公益;2013年02期
8 曹培红;耿春雷;;莫问出身,投身社会企业[J];社会与公益;2013年01期
9 丁晶晶;;从商业到公益:社会企业内生路径的要素和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中国非营利评论》专刊征稿启事[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时立荣;;转型与整合:社会企业的概念、特点与益处[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黄e,
本文编号:607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60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