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研究
本文关键词: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研究
【摘要】:平等就业权是劳动权的重要方面,劳动权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等就业权保护的是否到位。自上个世纪,国际社会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越来越看重对人权的保护,抵制歧视现象,尤其是就业歧视,提倡保护公民的人身及财产权利,如何使每一个人平等的享有一些基本性的权利成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前沿课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一直提倡人人平等和保护人权,并且在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国情,加之人才资源市场上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现状,无论是在劳动者求职过程中,还是已进入工作岗位,就业歧视现象总是时不时的,以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发生着,从短期来看,这些现象导致就业领域的不公平,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不加以规制和改善的话,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形式多样的就业歧视现象,学习借鉴英国、美国和德国在反就业歧视方面的先进的经验,建立我国特有的就业歧视司法救济制度。这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解释了一些关于就业歧视司法救济基础性理论,如国际公约和国外该制度比较先进的国家是如何定义“就业歧视”的,以及这些公约和国家关于这一制度的研究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关于就业歧视的分类、并从社会权和平等权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证反就业歧视的权利基础,最后结合历史及现实情况,论证了完善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相关的基本概念展开,通过比较分析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就业歧视司法救济概况,总结了上述三个国家在就业歧视司法救济方面的先进经验;第三部分主要梳理阐释了我国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基本法律规定,总结概括出其中的一些问题。就业歧视无时无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当劳动者遇到就业歧视,想寻求法律帮助时,却频频被拒,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无法获得真正的保护;第四部分是就我国目前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现状,提出了从扩充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保护范围、合理划分就业歧视的举证责任及构建全面的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体系三个层面,来完善我国的就业歧视司法救济。
【关键词】:劳动权 就业歧视 平等就业权 司法救济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0
- 1 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理论分析10-18
- 1.1 就业歧视的内涵分析10-15
- 1.1.1 就业歧视的含义和特点10-13
- 1.1.2 就业歧视的分类13-15
- 1.2 反就业歧视的权利基础15
- 1.3 完善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必要性15-18
- 1.3.1 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宪法性权利的需要16
- 1.3.2 消除就业歧视和建立有序劳动力市场的需要16-17
- 1.3.3 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17-18
- 2 国外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18-28
- 2.1 国外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经验18-25
- 2.1.1 美国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18-20
- 2.1.2 英国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20-23
- 2.1.3 德国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23-25
- 2.2 国外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25-28
- 2.2.1 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保护范围广25-26
- 2.2.2 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分配合理26-27
- 2.2.3 就业歧视法律责任体系全面27-28
- 3 我国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8-33
- 3.1 我国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现状28-29
- 3.2 我国就业歧视司法救济存在的问题29-33
- 3.2.1 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保护范围狭窄29-31
- 3.2.2 就业歧视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31
- 3.2.3 就业歧视法律责任体系不全面31-33
- 4 我国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完善33-38
- 4.1 扩充就业歧视司法救济的保护范围33-35
- 4.1.1 立法中明确指出并逐渐增加禁止就业歧视的种类33-34
- 4.1.2 扩大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34
- 4.1.3 完善就业歧视的诉讼主体制度34-35
- 4.2 合理划分就业歧视的举证责任35-36
- 4.3 构建全面的就业歧视法律责任体系36-38
- 结束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继红,陈维政;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甄选[J];中国劳动;2004年02期
2 洪丰;;反就业歧视呼唤立法[J];公民导刊;2004年08期
3 张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规制[J];甘肃农业;2005年09期
4 张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规制[J];甘肃农业;2005年10期
5 张卫东;;美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规制[J];中国就业;2006年03期
6 靳国胜;;试论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魏雅华;;对就业歧视说“不”[J];政府法制;2006年05期
8 赵小强;马振;;就业歧视问题初探[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萧冷月;;反就业歧视步履维艰[J];人民政坛;2006年07期
10 陈宋绯;;我国法律与反就业歧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娟;张佳欣;;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2 石莹;;就业歧视的经济学分析:研究进展及述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于雪峰;王旭军;;妇女反就业歧视司法救济探微[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爱民;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记者 方丹;我国首次发布反就业歧视研究成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吴学安;反就业歧视,还有多少路要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蔡定剑邋宋国磊 郝韬;反就业歧视 和谐的追求[N];法制日报;2007年
5 刘莘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制度性栅栏,它纵容了就业歧视[N];法制日报;2007年
6 李环;就业歧视真不可避免吗[N];法制日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 于德清;反就业歧视应当“双管齐下”[N];华夏时报;2006年
8 忠玄;“反就业歧视”在行动[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肖京;法学专家认为平等就业要求反对就业歧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周宝来;你遭遇过就业歧视吗?[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云;美国禁止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滕腾;我国就业歧视抑制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杰力;中国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饶志静;英国反就业歧视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松强;就业歧视法律问题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宋茂利;反就业歧视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肖力群;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探析[D];苏州大学;2009年
4 张邈;转型期间中国特殊形态就业歧视的法律分析和对策[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志亮;试析我国就业歧视问题[D];复旦大学;2009年
6 温志锋;我国规制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滕少艳;美国反残疾人就业歧视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黄常勇;就业歧视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昊;香港特别行政区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雷亚慧;就业歧视的法理学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58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65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