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发展政策 效果 政策评价 郑州市 富士康
【摘要】:郑州市政府在2008年到2011年间出台的多条专项产业发展政策,把握住国内产业转移的动能和趋势,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着眼吸引规模化、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富士康集团投资郑州。郑州市政府先期以吸引富士康投资意向为目标,出台土地、资金支持政策,顺利与富士康达成投资协议。郑州市进一步制定了以确保富士康项目成功落地为目标的市场扶植、补贴配套企业迁入以及人力资源保障等政策,在政府项目领导小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加压实施推动下,项目成功投产运行。围绕富士康产业群对进出口手续申报效率的反馈,郑州市政府制定了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为目标的政策与行动方案,极大地提高了货物通关效率,实现了“郑州速度”。在项目初具规模后,以深挖产业链上下游潜力、促进产业聚集为目标,郑州市升级了产业发展政策。经过多级政府部门的严格落实,高附加值上下游产业实现了集聚与结构升级,为郑州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政府产业政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地强化政策评价体系,总结经验教训并将改善措施落在实处,郑州市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制定长期规划,规范优化产业政策力度,加强对现代化基础设施与人才保障体系的建设,以“产城融合”的方式推动郑州市的全面发展。郑州市政府还应保持政策执行的高效,继续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产业发展政策 效果 政策评价 郑州市 富士康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9.2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9-11
- 1.2.1 招商与产业发展政策研究9-10
- 1.2.2 政策效果研究10-11
- 1.3 核心概念界定11-12
- 1.3.1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11
- 1.3.2 产业发展政策评价11-12
- 1.4 研究内容12
- 1.5 研究方法与政策问题评价模型12-13
- 1.5.1 研究方法12-13
- 1.5.2 政策问题综合评价路径13
- 1.6 研究特色13-15
- 2 政府专项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的背景分析15-19
- 2.1 郑州市产业结构15
- 2.2 郑州商业环境分析15-16
- 2.2.1 外部投资状况15-16
- 2.2.2 经济开发区经营状况16
- 2.2.3 工商运营成本16
- 2.3 郑州市政策环境分析16
- 2.4 2008年郑州市投资环境的横向比较分析16-19
- 2.4.1 综合影响力因素16-17
- 2.4.2 郑州市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城市横向比较分析17
- 2.4.3 郑州市基础设施环境17-18
- 2.4.4 其它环境状况18-19
- 3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内容分析19-27
- 3.1 郑州市制定专项产业发展政策的动机分析19-20
- 3.2 郑州市产业发展政策制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20-22
- 3.2.1 产业发展政策理论与现实依据20
- 3.2.2 产业发展政策中产业聚集的理论与现实依据20-21
- 3.2.3 产业发展政策中上下游产业发展的理论与现实依据21-22
- 3.3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主体与方案22
- 3.4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的目标22-23
- 3.4.1 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提供动力与活力22
- 3.4.2 以专项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富士康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打造龙头企业22-23
- 3.4.3 以产业聚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23
- 3.5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的内涵分析23-26
- 3.5.1 以招商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政策解读23
- 3.5.2 以促进项目落地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政策解读23-24
- 3.5.3 以提高政府效率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政策解读24-25
- 3.5.4 以推动产业聚集、结构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政策解读25-26
- 3.6 郑州市政府部门政策执行情况分析26-27
- 4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效果综述及评价27-36
- 4.1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的成果数据与比较分析27-29
- 4.1.1 成果数据概述27-28
- 4.1.2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投入前后的产业结构及其他指标对比28-29
- 4.2 郑州专项产业发展政策阶段性效果评价29-32
- 4.2.1 以吸引投资意向为目标的专项产业发展效果评价29-30
- 4.2.2 以促进项目落地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政策效果评价30-31
- 4.2.3 以提高政府效率为目标的政策效果评价31-32
- 4.2.4 以推动产业聚集、结构升级为目标的政策效果评价32
- 4.3 以建构主义式评价方法分析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32-34
- 4.4 政策效果存在的具体问题34-35
- 4.5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成效的亮点综述35-36
- 5 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的完善建议36-39
- 5.1 政策设计层面建议36-37
- 5.1.1 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互动,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36
- 5.1.2 把握好政策支持的力度36
- 5.1.3 产业政策应继续加强对投资硬环境的倾斜力度36-37
- 5.1.4 产业政策应继续重视人才建设37
- 5.1.5 以“产城融合”模式为下一步政策制定的着眼点37
- 5.2 政策执行层面对策37-39
- 5.2.1 郑州市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政策宣传力度与广度37-38
- 5.2.2 郑州市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38
- 5.2.3 逐步建立完善的政策评价机制与政策修改体系38-39
- 6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3
- 致谢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欣闻;我国将制定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J];道路交通管理;2003年05期
2 陇上君;;汽车五谏--关注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J];轻型汽车技术;2003年07期
3 伯锦;;核心在于厂家授权——学习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十一)[J];汽车与配件;2004年36期
4 韦行;首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将淘汰2亿吨落后粗钢产能[J];上海金属;2005年04期
5 刘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之项目审批和核准[J];山东冶金;2005年04期
6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南》即将出版[J];冶金管理;2005年08期
7 ;国内首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有望出台[J];新材料产业;2005年01期
8 吴为;国家将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J];山东冶金;2005年02期
9 卢付民;;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对五菱集团的影响及建议[J];装备制造技术;2006年01期
10 饶达;;对修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J];China Auto;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汽车产业新政策[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33期-52期(2003年2月-12月)[C];2003年
2 ;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3 吴青;;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国内微型汽车发动机的发展[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4 陈林;;倡导品牌经营 建立汽配流通新秩序[A];21世纪中国汽配市场论文集(三)[C];2005年
5 曹朴芳;;落实《造纸产业发展政策》 促进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A];’2008(第十五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何事勇;;农用车会重新定位吗?[A];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农用发动机行业背景资料(第一集)[C];2004年
7 ;耐火材料产业发展政策[A];中国耐火材料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令[A];2011中国钢筋加工配送产业发展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1年
9 杨重光;;产业升级和优化的国际因素[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熊琼;龙静;;国产化政策对汽车产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大众汽车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书福;我对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解[N];中国汽车报;2004年
2 汪华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实施[N];证券日报;2004年
3 记者 尹涛;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近期将出台[N];中国证券报;2003年
4 记者谢远东;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集意见[N];法制日报;2003年
5 朱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变中求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6 记者 黄涛;《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今日出炉[N];广州日报;2005年
7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 苑德军博士;制订金融产业发展政策迫在眉睫[N];金融时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保护与促进并重 规模共服务齐抓[N];金融时报;2004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发改委制定水泥产业发展政策[N];证券时报;2006年
10 朱剑红;《造纸产业发展政策》颁布[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海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志虹;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碧宏;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D];西南大学;2012年
5 郑重;资源有效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李景海;产业集聚生成机理及经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李江涛;产业深化理论——一个新产业理论框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禹新荣;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吴远立;中国汽车产业管制失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赵子铭;特色园区与阜阳煤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焰林;自贡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王子;日韩文化产业发展对辽宁省产业转型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3 姜金花;延边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4 张政;宿州市主导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5 高一博;兰州新区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邵力;郑州市专项产业发展政策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7 叶黎昱;“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风电产业发展及其效益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8 荀华凤;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孙妍;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李波;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73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67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