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武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社会人口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农民工纷纷涌入大中城市,举家迁移的进城趋势居高不下。随之而来的“附属品”—随迁子女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给城市办学主体和城市教育资源带来巨大压力。解决随迁子女的问题是我国深化改革中的薄弱环节,而随迁子女以教育为基本点融入城市生活是社会大势所趋;从农民工个人及家庭来看,是改变自身及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主要通道;从社会稳定来看,是防止社会阶级固化,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主要保障;从市场经济来看,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经济实力强国的有力途径。近年来,各级政府也加大对随迁子女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强调实施“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理念,由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社会、学校等各层各级合力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表明2013至2015全国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在逐步解决了教育起点融入的问题后,应该着力于随迁子女的新问题:入学后的融入现状如何;能否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真正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质量,做到“学得好”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组,通过问卷、访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实证调研了武汉地区6所中小学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性现状,采用量化研究从学业适应、关系适应、身体及心理适应三个维度分析和探讨适应问题及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所属的教育融入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全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资料来源和研究内容及方法四个方面;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对相关概念界定和已有成果进行简单梳理;第三章是数据分析部分,包括对整体数据分析和学业、关系、身体及心理三个维度的学校适应性分析,同时对结果的可能原因讨论;第四章是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以及就促进随迁子女更好教育融入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 教育融入 学校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一、研究背景10-12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一) 研究目的12
- (二) 研究意义12-13
- 三、资料来源13-14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14-16
- (一) 研究内容14
- (二) 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32
- 一、资本理论与移民融入的研究16-21
- (一) 社会资本理论16-18
- (二) 文化资本理论18-19
- (三) 人力资本理论19-21
- 二、随迁子女融入问题的研究21-27
- (一) 教育学视角21-23
- (二) 社会学视角23-24
- (三) 政治学视角24-25
- (四) 心理学视角25-27
- 三、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研究27-28
- 四、研究评述28-29
- 五、核心概念界定29-32
- (一) 农民工随迁子女29-30
- (二) 教育融入30-31
- (三) 学校适应性31-32
- 第三章 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分析32-58
- 一、样本描述性分析32-39
- (一) 样本分布情况32-33
- (二) 随迁子女基本信息33-36
- (三) 随迁子女家庭基本情况36-39
- 二、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分析39-58
- (一) 整体适应情况分析40-41
- (二) 学业适应41-48
- (三) 关系适应48-51
- (四) 身体及心理适应51-54
- (五) 结果讨论54-58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58-63
- 一、研究结论58
- 二、政策建议58-63
- (一) 注重家庭教育职责59
- (二) 培养包容的校园环境59-60
- (三) 构建随迁子女社会支持网络60-61
- (四) 提高流入地政府接纳意愿61-63
- 参考文献63-69
- 致谢69-70
- 附录: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发展研究(学生卷)70-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栗文敏;;儿童的学校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金心红;;西南地区农村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8期
4 孙晓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2期
5 王丹阳;;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李辉;朱丽芬;李梅;;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王晓燕;;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1期
8 赵必华;;学生学校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杜屏;赵汝英;赵德成;;西部五省区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学业成绩与学校适应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0年06期
10 王东;余益兵;;进城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性研究——基于安徽省合肥市29中的一项调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丽芬;李辉;方晓义;;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许秀;绘本促进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性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2 孔加;城乡结合部小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乾维;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4 钱翊君;武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党昱;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6 胡金莲;云南少数民族、汉族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平;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8 郝均倩;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其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祝晓旭;农村单亲贫困家庭初中生学校适应性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讨论[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45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94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