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新格局下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本文关键词: 世界能源格局 能源供给能力 能源消费结构 能耗强度 能源环境问题 能源贸易 出处:《南方能源建设》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00年以来,世界能源行业出现了新变化,预计这种新变化将会导致世界能源格局的结构性调整。广义的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给能力、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能源贸易安全等。从上述问题着手,采用纵横向交叉论证的方式对与之相关的16项分类指标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中国在2040年之前可保持75%以上的能源自给率,有足够长时间对宏观能源战略做出调整;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过高,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突出,特别是在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排放上形势严峻;中国在能源净进口的长期支付能力上不存在问题;中国对中东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要密切关注中东局势的发展,同时,要向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方向努力。
[Abstract]:Since 2000, the world energy industry has undergone new changes, which are expected to lead to a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world energy pattern. Energy security in a broad sense includes energy supply capac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trade security and so on. From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lated 16 classification indexes are discussed in the way of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cross demonst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fore 2040, China can maintain an energy self-sufficiency rate of more than 75%, and has long enough time to adjust its macro-energy strategy; The high proportion of coal in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has brought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specially in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 and particulate matter whose equivalent diameter of aerodynamics is less than 2.5 渭 m. There is no problem in China's long-term ability to pay for net energy imports; China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Middle East energy, so it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East situation and strive to diversify its energy imports.
【作者单位】: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F416.2
【正文快照】: 能源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制定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所必须权衡的重要事项之一。自1996年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在宏观能源层面陆续出现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2005年,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三类化石能源的合计生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1位;2007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霍传林;李官保;潘建明;张永华;杨正先;张振冬;关道明;;我国开展CO_2海底封存的利弊分析和对策建议[J];海洋环境科学;2014年01期
2 王丽波;郑有业;;中国页岩气资源分布与节能减排[J];资源与产业;2012年03期
3 周蒂;CO_2的地质存储——地质学的新课题[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7期
4 安琪儿;安海忠;方伟;何波;王朗;高湘昀;;中国页岩气开发中的国际合作[J];资源与产业;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炜;李义连;郑艳;姜玲;邱耿彪;;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的储存容量评估:问题和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10期
2 郑艳;陈胜礼;张炜;熊鹏;姜玲;邱耿彪;王海;;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数值模拟[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4期
3 曲希玉;刘立;高玉巧;刘娜;彭晓蕾;;砂岩中片钠铝石的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J];地质论评;2008年06期
4 高玉巧;刘立;曲希玉;刘娜;;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与松辽盆地孤店CO_2气田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岩石学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5 曾杰;李江风;;中国基础地质调查现状及其“十二五”需求[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年04期
6 曲希玉;杨会东;刘立;刘娜;齐赞;唐惠;;松南油伴生CO_2气的成因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曹龙;边利恒;;CO_2地质封存技术与封存潜力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地下水;2013年06期
8 靖晶;苑艺琳;杨艳林;王福刚;杨志杰;;地层倾角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研究—以鄂尔多斯CCS工程为例[J];工程勘察;2014年06期
9 周蒂;;新的国际法允许在海底地层中存储CO_2[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年02期
10 曲健凤;杨正先;霍传林;张永华;张振冬;;CO_2海底封存泄漏引起海水pH变化的动态数值模型描述[J];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小舟;马瑶;李红中;;关于CO_2地质封存场址选择的探讨[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瑜;二氧化碳地下封存与强化采油利用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玉巧;岩浆成因CO_2气藏中储集砂岩的热对流成岩作用[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杨会东;松南无机成因CO_2与常规油气的耦合差异成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力娟;含CO_2流体—泥岩相互作用的特征与机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霍传林;我国近海二氧化碳海底封存潜力评估和封存区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侃;塔里木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丁亮;碳化养护钢渣制备渗水路面砖[D];济南大学;2010年
3 张新平;CO_2盐水层埋存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张智民;熔融盐循环热载体无烟燃烧技术的铁基氧载体的选择和(火用)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5 刘群;巴彦塔拉构造带CO_2注入对储集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6 汪成辞;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及CO_2注入对储层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7 姜玲;CO_2地质储存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那金;CO_2-EGS水—岩—气作用对地层孔渗特征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9 曹龙;靖边乔家洼JT203井区CO_2地质封存体的三维地质建模[D];西北大学;2014年
10 刘妍;靖边乔家洼地区CO_2封存体的地质评价标志与测井响应特征[D];西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思华;中国能源安全:狼来了?——评《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聂海宽;张金川;张培先;宋晓薇;;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页岩气藏特征及启示[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2期
3 刘洪林;王红岩;刘人和;赵群;林英姬;;中国页岩气资源及其勘探潜力分析[J];地质学报;2010年09期
4 张军;李桂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及研究现状[J];能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5 李洛丹;刘妮;刘道平;;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研究进展[J];能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6 陈嘉茹;杜伟;;美国页岩气开发的运营模式及管理经验[J];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10期
7 郝培培;卢久涛;;我国页岩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开发现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0期
8 刘嘉;陈文颖;刘德顺;;碳封存技术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作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06期
9 陈文颖;吴宗鑫;王伟中;;CO_2收集封存战略及其对我国远期减缓CO_2排放的潜在作用[J];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10 马力;陈继贤;支家生;丁晓;;中国南方油气勘探的主要问题与勘探方向[J];南方油气地质;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1999年我国能源生产情况[J];中国能源;2000年04期
2 ;我国能源出现相对过剩格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3 ;原指标“过时”中国2005能源生产目标上调20%[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J];西部资源;2005年05期
5 ;江西省1995年—2003年能源生产情况[J];江西煤炭科技;2005年01期
6 路锦程;黄峥;;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探讨[J];建筑节能;2007年05期
7 张华新;刘海莺;;能源市场化与能源安全[J];中国矿业;2008年03期
8 田中华;陈卫理;;广东能源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0年08期
9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10 李文义;;能源转型发展必须先转变思想[J];能源与节能;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5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龙海亮;深化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3 徐建云;东北亚能源合作中的美国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7年
4 张李昂;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Akulova Yulia;中俄能源合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Azamat Baimoldin;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能源合作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雷曼誉;能源安全视角下的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年
8 蒋佳宸;江苏省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D];江南大学;2012年
9 单君兰;中俄能源合作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10 何乔立;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5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148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