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动”到“行动”——机会与能力在项目团队知识转移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01-27 03:00
项目团队内的知识转移是项目情境下的常态范式,成功的知识转移将有效提升项目管理绩效。基于MOA模型识别出项目知识转移效果的个体层面影响因素,通过收集建筑企业项目团队的234个样本,深入剖析项目团队个体从"心动"到知识转移"行动"实施的过程中不同动机质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机会和能力在知识转移效果的保障机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知识转移自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呈正向作用,而受控动机在两者关系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成员间联结强度与知识转移动机的交互性对知识转移效果起正向作用,但知识转移能力对上述关系的正向影响作用未得到证实。此外,三项交互的结果显示,联结强度和知识转移能力的不同匹配对动机和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产生差异化作用。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的理论模型
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指在项目过程中,拥有知识的一方通过讲解、指导、实践等方式主观分享或客观传递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知识的接受方通过学习、交流、模仿等方式将知识发送方的知识内部化,并达到能够在该项目或其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加以利用的目标。这个过程包含了在特定语境下的知识传递,并受接收者的解释和应用(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直接的人际关系方式进行,如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实现,如电子邮件或线上实践社区。项目的任务导向属性使得知识转移很难自然发生,这也成为了112项目知识管理实践中最困难的部分。加之项目具有独特的临时性特征,在个体短时间内一起工作、密切互动的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问题在一些人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实际上,信息的流动和方法技艺的传递可能产生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完善项目内部的工作质量,提高项目成员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转移不仅是项目绩效的提升途径,也是项目成员自身知识库更新与升级的方法之一[10]1082。如果知识无法在项目内充分流动,仅仅由单个或小部分员工持有,基于竞争意识的驱使,知识的领地化行为会愈加的严重[11]37,如果未来项目再遇到类似问题,项目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很高,同时,伴随着员工离职的风险上升,新产品在未来项目中的开发时间将会增加,企业的信誉以及竞争优势会下降甚至消失[12-13]。因此,如何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是值得每一个项目团队乃至企业思考的关键问题。在本研究中,项目团队知识转移的效果指知识转移活动发生以后,知识接收方整体知识存量是否增加、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是否产生益处等角度的判断结果。(二)基于MOA框架的知识转移研究
为解释三变量的交互项,本文采取Dawson等[40]的方法,考察两两不同交互的斜率的标准误与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所提出的假设相一致,表5中的单一斜率检验结果显示,当员工间联结强度大且知识转移能力强时,更高的动机自主性可以激发更高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效果(Line1:t=5.18,p<0.001);而当员工间联结强度较低或员工知识转移能力不强时(Line2~Line4),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效果并不随员工动机的变化而有显著性变化,也就是员工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员工间联结强度低和员工知识转移能力弱会联合制约员工自主动机对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效果的正向作用。通过进一步的斜率差异性检验结果分析,(高联结强度,高知识转移能力)组合的斜率与其他三种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在员工间具有高联结强度和高知识转移能力下,优化知识转移动机质量能够最大化地促进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效果。具体分析可得,当员工间高联结强度时,员工转移动机和能力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Line1和Line2:t=-3.420,p<0.01);但当员工间低联结强度时,两者交互项的作用不显著(Line3和Line4:t=-0.749,p>0.05);当员工的知识转移能力很弱时,员工间联结强度与转移动机的交互作用同样不显著(Line2和Line4:t=0.201,p>0.05)。四、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项目紧迫性对项目团队内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团队双元文化和员工调节焦点的作用[J]. 居佳,任旭,郝生跃.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9(02)
[2]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 张琦,刘人境,杨晶玉. 科学学研究. 2019(02)
[3]联结强度、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效果[J]. 徐国军,杨建君,孙庆刚. 科研管理. 2018(07)
[4]项目型组织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实证研究—与组织情境的跨层次作用[J]. 马腾,曹吉鸣,王立强. 科研管理. 2017(11)
[5]双元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基于惯例视角[J]. 韩杨,罗瑾琏,钟竞. 管理科学. 2016(01)
[6]知识领地行为视角下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研究[J]. 曹洲涛,杨瑞.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10)
[7]如何在联盟组合中管理地位与结构洞?——MOA模型的视角[J]. 张光曦. 管理世界. 2013(11)
[8]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模型研究[J]. 赵书松. 南开管理评论. 2013(05)
[9]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 宋瑞晓,魏静,李东,苗建军. 管理评论. 2011(11)
本文编号:3611627
【文章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的理论模型
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指在项目过程中,拥有知识的一方通过讲解、指导、实践等方式主观分享或客观传递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知识的接受方通过学习、交流、模仿等方式将知识发送方的知识内部化,并达到能够在该项目或其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加以利用的目标。这个过程包含了在特定语境下的知识传递,并受接收者的解释和应用(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直接的人际关系方式进行,如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实现,如电子邮件或线上实践社区。项目的任务导向属性使得知识转移很难自然发生,这也成为了112项目知识管理实践中最困难的部分。加之项目具有独特的临时性特征,在个体短时间内一起工作、密切互动的项目环境中,知识转移问题在一些人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实际上,信息的流动和方法技艺的传递可能产生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完善项目内部的工作质量,提高项目成员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转移不仅是项目绩效的提升途径,也是项目成员自身知识库更新与升级的方法之一[10]1082。如果知识无法在项目内充分流动,仅仅由单个或小部分员工持有,基于竞争意识的驱使,知识的领地化行为会愈加的严重[11]37,如果未来项目再遇到类似问题,项目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很高,同时,伴随着员工离职的风险上升,新产品在未来项目中的开发时间将会增加,企业的信誉以及竞争优势会下降甚至消失[12-13]。因此,如何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是值得每一个项目团队乃至企业思考的关键问题。在本研究中,项目团队知识转移的效果指知识转移活动发生以后,知识接收方整体知识存量是否增加、对项目任务的完成是否产生益处等角度的判断结果。(二)基于MOA框架的知识转移研究
为解释三变量的交互项,本文采取Dawson等[40]的方法,考察两两不同交互的斜率的标准误与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所提出的假设相一致,表5中的单一斜率检验结果显示,当员工间联结强度大且知识转移能力强时,更高的动机自主性可以激发更高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效果(Line1:t=5.18,p<0.001);而当员工间联结强度较低或员工知识转移能力不强时(Line2~Line4),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效果并不随员工动机的变化而有显著性变化,也就是员工转移动机对知识转移效果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员工间联结强度低和员工知识转移能力弱会联合制约员工自主动机对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效果的正向作用。通过进一步的斜率差异性检验结果分析,(高联结强度,高知识转移能力)组合的斜率与其他三种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推断,在员工间具有高联结强度和高知识转移能力下,优化知识转移动机质量能够最大化地促进项目团队知识转移效果。具体分析可得,当员工间高联结强度时,员工转移动机和能力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Line1和Line2:t=-3.420,p<0.01);但当员工间低联结强度时,两者交互项的作用不显著(Line3和Line4:t=-0.749,p>0.05);当员工的知识转移能力很弱时,员工间联结强度与转移动机的交互作用同样不显著(Line2和Line4:t=0.201,p>0.05)。四、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项目紧迫性对项目团队内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团队双元文化和员工调节焦点的作用[J]. 居佳,任旭,郝生跃.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9(02)
[2]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 张琦,刘人境,杨晶玉. 科学学研究. 2019(02)
[3]联结强度、组织学习与知识转移效果[J]. 徐国军,杨建君,孙庆刚. 科研管理. 2018(07)
[4]项目型组织成员知识转移动机实证研究—与组织情境的跨层次作用[J]. 马腾,曹吉鸣,王立强. 科研管理. 2017(11)
[5]双元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基于惯例视角[J]. 韩杨,罗瑾琏,钟竞. 管理科学. 2016(01)
[6]知识领地行为视角下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研究[J]. 曹洲涛,杨瑞.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4(10)
[7]如何在联盟组合中管理地位与结构洞?——MOA模型的视角[J]. 张光曦. 管理世界. 2013(11)
[8]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模型研究[J]. 赵书松. 南开管理评论. 2013(05)
[9]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 宋瑞晓,魏静,李东,苗建军. 管理评论. 2011(11)
本文编号:3611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61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