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群体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5 04:15
随着开放式创新的实施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打破地理边界的产业创新网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该网络极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和产业政策的变迁、颠覆性技术的出现等外源性冲击和网络结构属性等内源性故障,从而面临着脆弱、失灵甚至毁灭的危机。如何构建具有抗毁性的产业创新网络,为实施技术创新的主体搭建一个平稳有序的创新平台,从而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技术群体现象是近年来产业创新网络演进过程中的普遍趋势,其涉及的技术主体范围广、交互内容复杂,如何有效的认识和治理技术群体耦合日渐成为提升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新突破口。以往研究从不同的网络层级视角探索了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前因因素,包括全局网络层级的网络结构因素,中观社群层级的社群结构属性与动态社群行为因素,以及微观组织层级的个体交互与核心企业治理因素等。其中,中观社群层级的“技术群体”是微观组织向宏观创新网络转化的中间形态,具有动态缔结微观层级与宏观层级的重要作用。但是,现有从网络社群层级切入的相关研究较为稀缺且存在以下不足,亟待填补和完善:其一,未能考虑网络成员的动态属性,缺乏从微观组织动态行为的视角考...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产业创新网络
2.1.2 创新网络抗毁性
2.2 相关研究基础
2.2.1 网络动态理论
2.2.2 网络层级研究
2.2.3 关系嵌入理论
2.2.4 知识流动研究
2.3 创新网络抗毁性的相关研究
2.3.1 微观组织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抗毁性研究
2.3.2 中观社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抗毁性研究
2.3.3 宏观网络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抗毁性研究
2.4 技术群体耦合的相关研究
2.4.1 技术群体耦合的概念
2.4.2 技术群体耦合的动因研究
2.4.3 技术群体耦合的结果研究
2.5 研究述评
3 研究框架与样本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方法
3.3 样本与数据
3.3.1 样本选取
3.3.2 数据来源
3.3.3 数据获取
3.3.4 数据处理
3.4 样本描述
3.5 本章小结
4 技术群体耦合的动因研究:微观成员动态群体行为的视角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假设与关系模型
4.2.1 群体成员变动与技术群体的关系耦合
4.2.2 成员跨群流动与技术群体的关系耦合
4.2.3 群体成员变动与技术群体的知识耦合
4.2.4 成员跨群流动与技术群体的知识耦合
4.2.5 群间技术异质性的调节效应
4.2.6 群间位置非对称性的调节效应
4.3 变量测量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调节变量
4.3.4 控制变量
4.4 网络拓扑分析
4.5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4.5.1 相关分析
4.5.2 假设检验
4.5.3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技术群体关系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假设与关系模型
5.2.1 技术群体关系耦合与产业创新网络结构抗毁性
5.2.2 技术群体关系耦合与产业创新网络功能抗毁性
5.2.3 集聚结构的中介效应
5.2.4 内外向创新广度非对称的调节效应
5.2.5 内外向创新深度非对称的调节效应
5.3 变量测量
5.3.1 被解释变量
5.3.2 解释变量
5.3.3 中介变量
5.3.4 调节变量
5.3.5 控制变量
5.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4.1 相关分析
5.4.2 假设检验
5.4.3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技术群体知识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研究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假设与关系模型
6.2.1 技术群体知识耦合与产业创新网络结构抗毁性
6.2.2 技术群体知识耦合与产业创新网络功能抗毁性
6.2.3 结构同质性的中介效应
6.2.4 产业技术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6.2.5 网络技术多样性的调节效应
6.3 变量测量
6.3.1 被解释变量
6.3.2 解释变量
6.3.3 中介变量
6.3.4 调节变量
6.3.5 控制变量
6.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6.4.1 相关分析
6.4.2 假设检验
6.4.3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
7.4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22912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产业创新网络
2.1.2 创新网络抗毁性
2.2 相关研究基础
2.2.1 网络动态理论
2.2.2 网络层级研究
2.2.3 关系嵌入理论
2.2.4 知识流动研究
2.3 创新网络抗毁性的相关研究
2.3.1 微观组织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抗毁性研究
2.3.2 中观社群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抗毁性研究
2.3.3 宏观网络视角下的创新网络抗毁性研究
2.4 技术群体耦合的相关研究
2.4.1 技术群体耦合的概念
2.4.2 技术群体耦合的动因研究
2.4.3 技术群体耦合的结果研究
2.5 研究述评
3 研究框架与样本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方法
3.3 样本与数据
3.3.1 样本选取
3.3.2 数据来源
3.3.3 数据获取
3.3.4 数据处理
3.4 样本描述
3.5 本章小结
4 技术群体耦合的动因研究:微观成员动态群体行为的视角
4.1 问题提出
4.2 研究假设与关系模型
4.2.1 群体成员变动与技术群体的关系耦合
4.2.2 成员跨群流动与技术群体的关系耦合
4.2.3 群体成员变动与技术群体的知识耦合
4.2.4 成员跨群流动与技术群体的知识耦合
4.2.5 群间技术异质性的调节效应
4.2.6 群间位置非对称性的调节效应
4.3 变量测量
4.3.1 被解释变量
4.3.2 解释变量
4.3.3 调节变量
4.3.4 控制变量
4.4 网络拓扑分析
4.5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4.5.1 相关分析
4.5.2 假设检验
4.5.3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技术群体关系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研究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假设与关系模型
5.2.1 技术群体关系耦合与产业创新网络结构抗毁性
5.2.2 技术群体关系耦合与产业创新网络功能抗毁性
5.2.3 集聚结构的中介效应
5.2.4 内外向创新广度非对称的调节效应
5.2.5 内外向创新深度非对称的调节效应
5.3 变量测量
5.3.1 被解释变量
5.3.2 解释变量
5.3.3 中介变量
5.3.4 调节变量
5.3.5 控制变量
5.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4.1 相关分析
5.4.2 假设检验
5.4.3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技术群体知识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研究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假设与关系模型
6.2.1 技术群体知识耦合与产业创新网络结构抗毁性
6.2.2 技术群体知识耦合与产业创新网络功能抗毁性
6.2.3 结构同质性的中介效应
6.2.4 产业技术动态性的调节效应
6.2.5 网络技术多样性的调节效应
6.3 变量测量
6.3.1 被解释变量
6.3.2 解释变量
6.3.3 中介变量
6.3.4 调节变量
6.3.5 控制变量
6.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6.4.1 相关分析
6.4.2 假设检验
6.4.3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
7.4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822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382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