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

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13 15:04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选取1960—2009年间9国的面板数据,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PSTR)模型及改进的算法,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间的关系。实证结果不仅支持了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之间倒U型关系的存在,而且表明在一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连续平滑转换机制,机制转换效应使经济变量以阈值为界从一个机制转为另一个机制;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行阶段,当人均GDP达13208.48美元时,能源强度的拐点或将出现,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或将逐步下降。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经济增长 能源强度 面板平滑转换回归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308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1YJA790218)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资助(SGJB0000DKJS1300433)
【分类号】:F113;F416.2;F224
【正文快照】: 1引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能源投入持续增加,但囿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的能源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较低的能源效率不仅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且严重威胁着中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叶;王磊;;我国工业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嘉蓉梅;张华;;能源强度变动与技术效率的结构演变——基于四川的统计数据[J];经济学家;2011年09期

3 施凤丹;刘春平;郭红燕;;基于SDA的结构效应对能源强度影响程度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8年02期

4 李国平;杨洋;;我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和广东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5期

5 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0年09期

6 师博;;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分析——一项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7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8 谢超;;FDI与能源强度关系的文献综述[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9 李爱军;;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湖北省能源强度分解[J];统计与决策;2008年03期

10 韩亚芬;陈建永;李琦;;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学之;杨巍;张健;;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法的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袁潮清;刘思峰;郭本海;;中国能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金锁;赵京;王喜莲;;陕西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对策思考[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巧生;余国合;;能源消费与人文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陈长虹;李莉;黄成;王冰妍;赵静;戴懿;章树荣;黄德马;;Leap模型在上海市能源消耗及大气污染物减排预测中的应用[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9 俞珠峰;成玉琪;;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应注重发展洁净煤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谢永琴;王晓鹤;;浅析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变[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孟晶;集成建模:为能源博弈“出谋划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解读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执笔人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院士 杜祥琬;能源科学发展观研究概要[N];科技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何祖谋;着力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N];福建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金小鹿;以旧换新 实现低碳绿色生活[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8 杨玉峰;国际能源署高估中国能耗[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明;破能源难题 工程院问计“节能优先控制总量”[N];中国工业报;2011年

10 杜祥琬 周大地;实施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N];学习时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2 呙小明;基于产业层次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曹钦;天津市新能源发展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张明;基于指数分解的我国能源相关CO_2排放及交通能耗分析与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连德;中国能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7 范丹;低碳视角下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8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张华明;中国能源价格与总产出、货币政策关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李明玉;能源供给与能源消费的系统动力学模型[D];东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2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洪军;我国东部地区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高杨;FDI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达;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金冰茹;基于空间分析的能源强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胡成卉;西部经济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汤春效;我国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杨丽娜;我国大宗能源开发利用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gchanguanlilunwen/446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a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